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实地调研莞邑文化底蕴

2024-06-15 09:11 来源:网络 点击:

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实地调研莞邑文化底蕴

6 月 7 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 " 百千万工程 " 指挥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羊城晚报文旅智库、羊城晚报东莞全媒体传播中心承办的文化赋能 " 百千万工程 " 深调研活动在东莞举行。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杜传贵,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以及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刘小毅,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海陵,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杜佐祥等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本次文化赋能 " 百千万工程 " 深调研活动将首站活动放在东莞,携手专家学者组建调研团,为东莞 " 百千万工程 " 提供智力支持。接下来,调研团专家学者们还将走进东莞多个镇村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莞邑文化底蕴,进一步激发镇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在现场致辞中表示,东莞不仅是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享誉中外的制造业名城。如何助推东莞城市品质提升和制造业焕新,同时保留城市记忆和乡愁,以及通过文化赋能推进镇村发展?胡泉表示,文化深调研团队能以专业力量为东莞寻找到更多答案,用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展现东莞 " 百千万工程 " 和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做法,助力以文化赋能 " 百千万工程 " 深入实施。

武一婷表示,如何用文艺、文化、文明的力量去赋能 " 百千万工程 "?这是东莞宣传文化系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帮助东莞找到更好的答案。据介绍,东莞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 33 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要找到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才能保持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东莞积极打造 " 潮流东莞 " 城市名片,发展潮玩文化,有力推动了东莞整个潮玩产业的发展。东莞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制造资源和创新精神,非常适合推行符合年轻人表达的 " 制造美学 ",推广 " 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 " 的城市产业 IP。

当天,调研团专家学者们先后走进石排塘尾古村落、潮玩中心,感受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潮流文化的有机碰撞。随后,专家学者围绕 " ‘东莞制造美学’与‘百千万工程’互动策略与路径 " 这一主题开展研讨交流,积极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学者现场分享

体会到东莞的 " 古 " 与 " 新 "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刘小毅:通过此次活动体会到了东莞的古老与新潮、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东莞有很多特色村镇,建议组织画家、书法家、诗人、作家去实地走访,让他们创作 " 一乡一镇一品一书一画 ",通过这些创作激发出更多新潮的作品。

数字化传播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海陵:在媒体从业多年,我一路见证了东莞的变迁发展,对东莞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了解比较多。东莞从虎门太平手袋厂起步,开始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到成为如今的 " 中国潮流之都 ",用制造传播潮流生活美学,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河南开封历史厚重繁荣,上海世博会上一幅动态数字化《清明上河图》的惊艳亮相,让大家记住了这座城市。数字技术对于历史文化传播有着显著的作用。数字化传播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通过网络传播带火的淄博、哈尔滨等城市的案例足以证明这一点。东莞制造业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好 " 传播 " 这个新质生产力,赋能 " 百千万工程 "。

用潮玩理念促进东莞文化、经济建设

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杜佐祥:我是羊城晚报的忠实读者,退休后也一直坚持订阅羊城晚报,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了不少关于东莞潮玩文化的报道。我经常来东莞,每次都有新感受,这一次则加深了自己对东莞潮玩文化表达的理解。

潮玩文化不仅是制造企业的一个生产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东莞的一个经济现象,它更着重于创造、创新、发展。东莞可以用潮玩的理念从美学的内涵来促进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一是要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构建文旅融合的美丽景观;二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打造全民艺术普及的美育课堂;三是要数字赋能产业升级,优化智慧文旅的美智业态;四是要合力促进乡村振兴,拓展民间艺术的美好空间。

东莞制造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潜力

岭南文化研究学者,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上德:东莞的文化积淀很深厚,这种文化积淀形成了莞邑文化。东莞在文化领域名人辈出,如邓尔雅、容庚、杨宝霖等,他们对莞邑文化影响深远。

文化是复合性的,要吸收不同的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融会其中。我们的文化之根在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面在于农耕文明,对于农耕文明,要取其精华,融入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东莞制造美学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基本的特征就是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艺术设计之中,将岭南人的时代感受融入艺术创造之中,也将人类审美的最大公约数融入艺术呈现之中。现在的东莞制造已经发生了新变化,东莞制造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潜力,也有走向世界的底气。建议东莞把古典文学列入潮玩产业的开发范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 IP 之源。

利用新质生产力促进东莞经济文化发展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大跳跃、有新意、可突破。岭南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精神。岭南文化的核心在于其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与东莞制造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东莞的前沿探索精神是当下最需要的。通过对东莞 " 潮玩文化 "" 新质生产力 " 的了解,我对这座城市对于创新和发展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识。东莞的 " 潮玩文化 " 不仅展现了设计师们的独特创意,更融合了艺术、时尚和文化的多元元素,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东莞可以边总结边思考边向前走。粤港澳大湾区将在未来 50 年、100 年为中国提供新质文化:从产品到理念,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其中,东莞模式值得称赞、学习。

挖掘活化乡村文化业态孵化可持续发展项目

文化文旅产业资深策划人、投资人,民建广东画院副院长陈达:要充分运用文化文旅赋能和挖掘乡村商机,深入挖掘和活化乡村文化业态,因地制宜孵化可持续发展和接地气的文化旅游项目。

文化赋能是当前乡村振兴和推动 " 百千万工程 " 深入实施的有力手段之一,当前各地文旅产业的业态非常丰富,内容链条也很齐全,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独特的人文历史、区域特色产业是主要的发展资源,这些发展因素的充分结合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乡村蕴含了丰富的文旅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乡村正成为主流的旅游、休闲和研学的目的地。乡村的文化历史悠久,一城一历史,一村一故事。乡村的人文历史丰富多彩,通过挖掘历史,寻找乡村的根,可以在传统创新中找到发展机遇。同时,不同的乡村产业产品特色鲜明,可以聚焦特色,挖掘差异化的特色产品,因地制宜打造各村的特色,打造独立的 IP。

要挖掘活化 " 乡村有根 " 的文化业态,因地制宜孵化成可持续发展和接地气的文旅项目。活化利用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旨在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使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包括为一些落后废弃的产业物业设施导入新的理念技术和资源,进行多次再开发和创新利用,从而达到项目价值被充分挖掘和激活的目的。在项目孵化方面,建议为初创者提供办公场地、财务支持、技术支持、法律支持、市场推广等帮助,以及人才培训、项目管理、业务咨询、产品研发等专业指导,从而协助新创业者更好地实现项目落地。

将美学理念融入制造业生产

画家、美术评论家,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刘三齐:让美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将美育和 " 百千万工程 " 结合起来。

东莞是岭南画派的重要发源地,岭南画派的 " 祖师爷 " 居巢、居廉在东莞可园创造了属于岭南花鸟画的地域风格,从而形成了后来具有岭南特色的花鸟画体系,东莞在近现代中国,特别是岭南美术的地位和影响,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

举办书画展、开展写生采风等美术交流活动,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是有必要的。东莞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赋能 " 百千万工程 " 意义深远。东莞的制造业在追求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和传承。现代产业的发展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共同融合的美学理念,这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也能为 " 百千万工程 " 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深入挖掘东莞民俗文化和书院文化

东莞市社科院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于鹏杰:要结合东莞实际,深入挖掘东莞的民俗文化和书院文化,让 " 百千万工程 " 惠及更多人。

东莞民俗文化的氛围深厚。东莞特有的民俗风情是岭南文化核心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发扬东莞的民俗文化,对于东莞进一步深入实施 " 百千万工程 " 很有意义。

建议深入挖掘和弘扬东莞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在明清两代的书院中,东莞共有 35 所,位居全国县级之首,可见东莞当时对教育的重视。仅石排镇塘尾古村,在明清两代先后建有书房 30 间、家塾 3 间,现大部分还存在,门窗上的楹联仍字迹清晰,这说明东莞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何将已经挖掘和培育的东莞文化资源与助力 " 百千万工程 " 相结合?其中的关键是要 " 回归百姓的生活 "。所有文化都是生产生活习俗的沉淀和积累,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挖掘东莞文化要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文化得以活化和传承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在 " 潮流东莞 "IP 之下打造的诸多 IP 衍生产品,很多是结合东莞现有的文化元素创造出来的,这体现出东莞的品牌打造与东莞当地文化结合十分紧密。

策划、统筹 | 余宝珠

文 | 余宝珠 秦小辉 文聪 余晓玲 李洪宝 石梦卓 范彬彬

图 | 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