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座城市,都要放开落户?
600多座城市,都要放开落户?
盛行 2000 多年的户籍制度,正在全面松绑。
日前,国家层面印发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此前重要会议 " 改革决定 " 指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这意味着,除了北上广深津等个别超大城市之外,全国 90% 以上的城市,即 600 多座城市都要取消落户限制。
当户籍门槛不复存在,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人口大迁徙再无障碍,新一波抢人大战一触即发。
这一次,抢的不只是劳动力,也是消费力,还是社保的基本盘,更关乎房价的长远支撑。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既关乎居民权益、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关乎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乃至房地产的未来。
一
哪些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根据文件,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至 500 万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可以看到,只要城区人口在 300 万以下的,都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零门槛将是标配。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界定标准是" 城区人口 ",而非全市所有人口。
城区,代表是真实的城市范围,不包括广大的县域和乡村。
根据城区人口的不同,我国城市分为七类: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 型大城市、II 型大城市、中等城市、I 型小城市、II 型小城市。
目前,我国城区人口超过 1000 万的超大城市只有 10 个,而超过 500 万的超大、特大城市加起来只有 20 多个,再加上 I 型大城市,也就 30 多个。
要知道,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在内,中国共有 690 多座城市。
换言之,除了北上广深以及主要强二线城市之外,其他 600 多座城市都在放宽乃至取消落户限制之列。
政策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一次的关键词是 " 全面落实 ",且有 " 五年行动计划 " 的时间表。
同时,有关部门特地强调:不得附加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额外限制条件。
换句话说,对于 II 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无论是不是大学生,无论是不是技能人才,无论有没有房产,乃至于无论是否缴纳社保,都能直接落户。
至于对于城区人口 500 万以下的,也要全面放宽落户限制,多数只有就业或居住年限要求,离零门槛只有一步之遥。
而城区人口超过 500 万的超大特大城市,有条件的城市要探索取消积分落户年度名额限制。
其实,部分特大城市,也已先行一步,率先祭出零门槛落户的大招,包括郑州、沈阳、石家庄等等。
可见,在不远的将来,户口不再是具有含金量的筹码,难以成为抢人大战的利器。
当所有城市竞争回到同一起跑线,最终考验的还是经济产业的基本面。
二
哪些城市,成了例外?
根据官方文件,"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
注意,这里有两个限定词,一个是 " 超大城市 ",一个是 " 个别 "。
目前,中国只有 10 个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武汉、杭州、东莞。
这些城市,都是名副其实的 " 双万 " 城市,GDP 破万亿、城区人口破千万,都是各自区域的龙头和领跑者。
但是,同为超大城市,人口基数存在差异,经济承载力、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有别,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同样大相径庭。
根据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无论其他城市如何松绑,京沪都是最后的堡垒,广州、深圳、天津其次,杭州再其次,而成都、重庆、武汉、东莞相对宽松。
京沪是独一档的存在,落户门槛全国最严,户籍含金量最高。
在北京,积分落户门槛极高,且有 " 进京指标 " 制约,而这一指标是有限的,近年来只是放开了世界 200 强高校的计划单列式指标。
在上海,也不过刚刚放开了清北复交等重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一般人员需满足 " 居住证满 7 年 " 这一硬性积分条件的约束。
广州、深圳、天津为第二档,广深是城市地位的体现,天津主要得益于其高考优势。
在广州、深圳,只有大学生及高技能人才,才有无条件落户的资格,而一般外来人口落户,只能通过积分入户。
而深圳积分入户的名额,每年只有 1 万个,而其非户籍人口超过 1100 万,2023 年入围的最低分达到 319.2 分,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天津户籍人口仍然不低,虽然经济竞争力不复高光时刻,但高考优势独一无二。
天津本科录取率超过 65%,211 录取率超过 11%,985 录取率 5%,与京沪旗鼓相当。
而成都、重庆、武汉、东莞等地,部分区域已经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零门槛或是大势所趋。
在成都,外围的 "8+1" 县(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只要拥有 " 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 ",即可直接落户。
在东莞,只要稳定居住就业、缴纳社保、持有居住证满 1 年,即可申请入户,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还有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已经放开买房落户甚至租房落户,抢人、托楼市,鱼和熊掌都要兼得。
不难看出,除了北上广深津之外,其他城市均不乏放开乃至零门槛落户的可能。
三
这一轮放开落户限制,有哪些不一样?
近年来,我国已经连续多轮放开落户限制,但这一次无论是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还是配套政策之多,均超出预期。
这一轮人口争夺战,有着更多的政策支持,将给予人口流入地更多的倾斜。
其一,人地钱挂钩,地随人走,钱随人走,大城市将会从中受益。
根据文件,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
人在流动,土地指标和财政资金,同样要跟着流动,这就打破了既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土地指标分配格局。
深圳、广州、杭州、成都、武汉、苏州等人口净流入城市,最能从中受益。
其二,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不能再局限于户籍人口,而要向转移人口全面覆盖。
长期以来,城市户口之所以吸引力巨大,在于其背后,捆绑着庞大的教育、住房、社保、医保等公共福利。
而大量外来人口,即使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十多年,并不能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这也导致一些外来人口,不愿缴纳社保,也不愿购房定居,其消费意愿也大幅低于户籍人口。
体现在统计数据上,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3%),大幅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16%),也就是进城而难以落户。
因此,这一次重要文件提出,将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将外来人口纳入保障房范围、取消社保参保户籍限制等等。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有扩大内需之效,还能带动社保乃至购房者盘子的扩容,可谓一举两得。
四
抢人大战,愈发白热化了。
这几年,越来越多地方开始明白: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人不只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更是消费力。
过去 10 年,全国已有累计 1.65 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带动一众地市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
根据规划,未来 5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70% 左右,而目前刚刚突破 66%。
这意味着,还将有 5500 多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
如果加上已在城市定居的外来人员,潜在落户的总人群,将超过 2 亿人。
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将会重塑各地的人口竞争格局。
最初的抢人大战,抢的是高学历人才,寄托的是各地做大高新产业的希望。
随后的抢人大战,抢的是年轻劳动力,维护的是城市产业的基本盘。
未来的抢人大战,只要是人全部来者不拒,既是做大生产的考虑,也是扩大内需的不二选择。
更何况,一旦 " 人地钱挂钩 " 机制迅速推进,抢来更多的人,还能充实社保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盘,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的继续扩张。
一言以蔽之,谁能 " 抢 " 到这些人口,谁能留住更多年轻人,将决定未来的发展上限。
-
- 这个中国 AI 应用火爆美国,380 万年轻人用 AI 获取情绪价值
-
2024-08-05 23:47:54
-
- 软银孙正义,把创始人告了
-
2024-08-05 23:45:39
-
- 消费税改革启动,会带来哪些影响?
-
2024-08-05 23:43:22
-
- 清仓+预热,反季热卖大潮涌起
-
2024-08-05 23:41:06
-
- 以色列雇佣伊朗特工安放炸弹?伊朗:哈尼亚死于外部袭击,受美国支持
-
2024-08-04 21:28:36
-
- Character.AI 投靠谷歌:为什么 AI 情感陪伴赛道龙头,仍难独立发展?
-
2024-08-04 21:26:21
-
- 集团化企业数字化风控管理平台及体系,建立风险闭环管理机制
-
2024-08-04 21:24:05
-
- 市面出现“真假懂球帝”,背后是对赌局中局?
-
2024-08-04 21:21:49
-
- 千元不到!“AI Friend”在美国火了,彻底取代手机?
-
2024-08-04 21:19:33
-
- 暑期档落败,都怪中国男人的英雄梦?
-
2024-08-04 21:17:17
-
- 电动车投资太激进!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壮士断腕”
-
2024-08-04 21:15:01
-
- 领克上半年增长超50%背后,是基因的二次进化
-
2024-08-04 21:12:45
-
- GDP连续两季赶超长沙,郑州能否坐稳“中部第二城”
-
2024-08-04 21:10:29
-
- 合资车企何以走到今天?从小型车的“穷途末路”谈起
-
2024-08-04 21:08:13
-
- 博物馆,快比菜市场还挤了
-
2024-08-03 20:20:34
-
- 纷纷与低价切割,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会偃旗息鼓吗?
-
2024-08-03 20:18:17
-
- 广州塔下城中村的异乡客
-
2024-08-03 20:16:01
-
- 让雷军头疼的问题,韩国人给解决了
-
2024-08-03 20:13:45
-
- 立省三五块,年轻人爱上拼单自提奶茶
-
2024-08-03 20:11:28
-
- “仅退款”争议背后:沉默的消费者消失在舆论场
-
2024-08-03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