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嵇康遇害(嵇康临死前)

2024-01-21 22:19 来源:网络 点击:

嵇康遇害(嵇康临死前)

嵇康遇害文言文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嵇康遇害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吕,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翻译

稽康字叔夜,是三国时魏国谯郡地人。稽康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有奇特的才能,孤高而不和群。他身高七尺八寸,谈吐和气质很好,很有风度仪表,但他保持本来面目,不加修饰。人们认为他有龙的'文采、凤的姿容,天生的资质出于自然。

他的学问不由老师传授,而靠自己博览群书,无不完备通晓。长大后好读《老子》《庄子》。稽康和魏国的宗室成婚,被授中散大夫。他常常研习道家涵养本性和服用丹药等事情,谈琴吟诗,胸怀中自我感觉满足。

和稽康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的只有陈留的阮籍、河内的山涛,参与他们这一伙人的还有河内的向秀、沛国的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的王戎,他们经常一起在林中行游,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山涛在离任尚书吏部郎时,推荐稽康出来代替自己的官职,稽康便写信给山涛表示和他绝交。这封信传开后,大家都知道稽康不会受羁绊而屈就官职。稽康生性非常机巧而喜好打铁。住处有一株柳树长的很茂盛,便引水将树环绕起来,每当盛夏,在树阴下打铁。

东平吕安很佩服他的高卓情趣,每当想念他时,便不远千里驾车来拜访,稽康把他当作朋友,对他很好。后来吕安被兄长诬告,因为此事坐牢,供词经过相互验证援引,便把稽康逮捕了。当初,稽康家居贫穷时,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底下打铁,来养活自己。

颖川的钟会,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为人精干练达有才识而且能言善辩,所以去拜访稽康。稽康看见了他不施礼,仍旧打铁不已,等了很久钟会才离开,康对钟会说:“你听到什麽来到这里?又看到什麽离开?”钟会说:“我听到所听到的来到这里,看到所看到的离开这里。”

钟会因此怨恨他。等到回去后,便告诉文帝司马昭说:“康是隐居的杰出人物,无法让他出来作官。您不必为天下的事担心,可虑的只是康而已。康、吕安等人说话议论毫无顾忌,诋毁国家的典制法则,作为帝王不应该宽容这种行为。

应当借这个机会把他们除掉,使风气质朴敦厚。”司马昭亲近听信了钟会的话,便把康、吕安一起杀害。康将被押赴刑场行刑,三千名太学生请求将他赦免当太学生的老师,没有得到允许。

康回头看见日影,见行刑时辰未到,就向别人要了琴弹奏,说:“从前袁孝尼曾经要跟我学习弹奏《广零散》,我每次吝惜固守。《广零散》到今天将成为绝唱了!”被杀当时,他的年龄才四十岁。海内的士人,无不为他感到痛惜。司马昭不久便醒悟而感到惋惜。

《嵇康遇害》原文及翻译

嵇康字叔夜,谯国侄(今安徽宿县西)人也。桎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性绝巧而好锻。 [巧,灵巧。锻,打铁。]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怨之,及是,言于文帝[即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谮,zèn,诬陷他人。]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 《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晋书.嵇康传》)

嵇康遇害的全文翻译

翻译

稽康字叔夜,是三国时魏国谯郡地人。稽康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有奇特的才能,孤高而不和群。他身高七尺八寸,谈吐和气质很好,很有风度仪表,但他保持本来面目,不加修饰。人们认为他有龙的文采、凤的姿容,天生

的资质出于自然。

他的学问不由老师传授,而靠自己博览群书,无不完备通晓。长大后好读《老子》《庄子》。

稽康和魏国的宗室成婚,被授中散大夫。他常常研习道家涵养本性和服用丹药等事情,谈琴吟诗,胸怀中自我感

觉满足。

和稽康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的只有陈留的阮籍、河内的山涛,参与他们这一伙人的还有河内的向秀、沛国的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的王戎,他们经常一起在林中行游,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山涛在离任尚书吏部郎时,推荐稽康出来代替自己的官职,稽康便写信给山涛表示和他绝交。这封信传开后,大

家都知道稽康不会受羁绊而屈就官职。稽康生性非常机巧而喜好打铁。住处有一株柳树长的很茂盛,便引水将树环绕起来,每当盛夏,在树阴下打铁。

东平吕安很佩服他的高卓情趣,每当想念他时,便不远千里驾车来拜访,稽康把他当作朋友,对他很好。后来吕安被兄长诬告,因为此事坐牢,供词经过相互验证援引,便把稽康逮捕了。当初,稽康家居贫穷时,曾经和向秀

一起在大树底下打铁,来养活自己。

颖川的钟会,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为人精干练达有才识而且能言善辩,所以

去拜访稽康。稽康看见了他不施礼,仍旧打铁不已,等了很久钟会才离开,康对钟会说:“你听到什麽来到这里?又看到什麽离开?”钟会说:“我听到所听到的来到这里,看到所看到的离开这里。”

钟会因此怨恨他。等到回去后,便告诉文帝司马昭说:“康是隐居的杰出人物,无法让他出来作官。您不必为天下的事担心,可虑的只是康而已。康、吕安等人说话议论毫无顾忌,诽谤诋毁国家 的典制法则,作为帝王不应该宽容这种行为。

应当借这个机会把他们除掉,使风气质朴敦厚。”司马昭亲近听信了钟会的话,便把康、吕安一起杀害。康将被押赴刑场行刑,三千名太学生请求将他赦免当太学生的老师,没有得到允许。

康回头看见日影,见行刑时辰未到,就向别人要了琴弹奏,说:“从前袁孝尼曾经要跟我学习弹奏《广零散》,我每次吝惜固守。《广零散》到今天将

成为绝唱了!”被杀当时,他的年龄才四十岁。海内的士人,无不为他感到痛惜。司马昭不久便醒悟而感到惋惜。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吕,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嵇康传

嵇康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