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百年沉浮:崛起、衰落与重生
日本工业百年沉浮:崛起、衰落与重生
关于日本制造业,中文世界的讨论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
一派把对方捧上天,动不动就是匠人精神,精益标杆,中国人即使再搞一百年也追不上,人家自己还没封神,你先把人家给封了。
另一派则是”不过尔尔“,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的手机、家电、新能源车等产品大量出口,让中国人有了骄傲的资本。
反观日本那边,吃了几十年的老本,在新兴领域几乎没有存在感。再加上持续的经济不景气,让很多人觉得日本制造业气数已尽。
诚然,和过去相比,日本制造业确实不复以往,但因此就下结论说人家“垮了”,则未免太早了些。
由于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产生的问题也差不多,人家三十年前面临的挑战,我们如今也遇上了,所以别觉得自己风光一时就可以嘚瑟,历史其实是很公平的。
因此就更有必要认真回顾一下日本工业的发展,看看这段历史究竟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启发?
1
翻开日本工业的历史,必须从明治维新说起。
如果你拿起历史教科书,书上对明治维新的解释通常是这样的:明治维新废除了士农工商等级制度,推行义务教育,建设了基础设施,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为本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解释当然没错,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明治政府哪有这么大的能耐呢?
要知道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天皇虽贵为万世一系,实际只是个摆设,幕府军阀掌握着实权,使日本维持着表面上的统一。
然而,这种基于武力威慑的统一,注定是脆弱的。所以当日本第一次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时,国内的倒幕势力迅速崛起,国内重新陷入动荡。
之后的历史我们都很清楚了,天皇重掌权力,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但请注意,虽说此时天皇的实权增加了,但还远远没到“一言九鼎”的地步,这个最高统治者本质上是各方势力相互博弈的产物,所以他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得依赖其他势力的支持。
这就造就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明治政府拥有现代政府的合法性与整合能力,可以号令天下,将矿山、工厂、铁路等战略资源收归国有。
而另一方面,这些由政府投资的产业,实际经营却非常拉胯,效率低下、腐败横行,亏损严重,就跟同时期清朝的洋务运动差不多,以至于政府只能把这些企业卖掉。
卖给谁呢?一个重要的阶层登场了,那就是财阀。
日本财阀早在幕府时代就已存在。他们游走于诸侯之间,为幕府提供资金,还帮助政府兜售债券。
明治维新以后,财阀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们与政府的关系也被延续了下来,在日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明治政府其实就是一个重商主义政府,无论是发展本国工业,还是开动战争机器,背后都有财阀的影子。政府要扩张,财阀要赚钱,两者的利益高度一致。
当政府建立的工厂陷入经营困境的时候,他们以超低价格将这些转让给了财阀,这些财阀势力大多是银行家族,接受了政府产业之后迅速壮大。
比如著名的三井财阀,因为与政府关系硬,竟获准替政府在各地收税,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后,三井财阀将触角延伸至海运、保险、金融、仓储等领域,短时间内兼并了上百家企业。
到了19世纪末期,以三井为代表的财阀如日中天,他们与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政商关系。
对于军工这样的战略工程,尤其是兵工厂、铸铁厂、造船厂、化工厂之类的重工业,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财阀在背后提供资金支持,为发动侵略战争不断输血。
这也导致日本的金融系统被财阀垄断,银行们凭借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长期凌驾于实业之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后。
当然,这不是说财阀不搞实业,他们只想做风险最低,而且最赚钱的实业。
比如纺织业。
与重工业不同,纺织业需求量大,门槛低,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一旦纺织业形成了规模经济,就能出口到国际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所以纺织工业化又被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
尤其是20世纪日本实现关税独立之后,为抵御国际竞争,财阀们成立了纺织业托拉斯,将纺织品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
当时的日本棉纱,无论品质、做工还是价格,全面领先于国产棉纱,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内地市场。而且日本纱厂的工资比国内纱厂要高,管理也更加规范,中日纺织业从产能到质量,差距都很明显。
自三十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经济进入了国家统治阶段,所有重要企业被国家监督,为战争服务,将国家目标放在企业经营目标之上。
但事实证明,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战时统制经济,再一次暴露了明治时期的老问题,工厂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滋生了大量腐败。有观点认为,正是日本腐朽的战时工业体系,导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惨败。
以上是从明治时代到战前日本工业的简要回顾,我们需记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重商主义开启的新型政商关系,掀起了日本近代的工业化浪潮。
在这层关系中,重大战略领域由政府主导;金融、纺织品等民生行业由财阀控制,前者奠定日本的工业基础,后者完成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种新型的政商关系既不同于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彻底的私营经济,这对解释战后日本工业的重生至为关键。
2
二战让日本沦为一片废墟,但仅仅过了十年,日本工业不仅重获新生,还令欧美列强刮目相看。
如何解释战后日本工业的“奇迹”?
首要原因是美国佬的帮助。
二战期间,美国爆发了产业革命。以电子、航空、自动化、原子能、合成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相继问世,就在这些技术诞生后不久,战争结束,日本很幸运得到了大量来自美国的技术转让。
出于对抗共产主义阵营的目的,美国无意将日本的工业基础彻底摧毁。为了加快恢复日本经济,欧美国家对日本的出口通道也没有设置关卡,带动了日本纺织品继续出口到海外市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另外,日本独特的政商环境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认为,战后的日本经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谓“1940体制”,也就是以官僚为核心的战时体制,当时引领日本经济的企业,大多在战争时期被政府改造过,比如我们熟悉的丰田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战争结束后,政府与大企业的关系链条并未被打破,反而因为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变得更健康了。
在钢铁、机电、造船、石化等领域,民企的数量显著增加,他们更有效率,更了解市场,而政府的角色也从干预企业经营,到提供政策扶持,比如企业可直接获得政府融资,定向税收减免,并在行业衰退时获得政府的援助。
作为回报,企业会邀请不少政府高官在退休后进入公司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加深政企关系。
这些企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垂直一体化,这也是野口悠纪雄所谓“1940”体制的产物,为了生产军用物资,很多企业被强制合并,变成一个个巨无霸。从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到中游的组装,再到下游的销售,全部在一家企业内完成。
战后这些巨无霸们不再服务于政治目标,他们开始专心赚钱,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凭借自身的技术底蕴与规模优势,这些企业很快在新领域崭露头角。
最后,金融管制也对战后日本工业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延续了战前的金融政策,抑制银行利息,并实施资金分配统制。民营企业原则上不能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银行不仅垄断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在事实上控制了大部分产业。
据统计,战前日本公司的自有资本率约在66%左右,而美国差不多是52%。可到了战后70年代,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率已降低至16%,远低于同时期其他的欧美国家。
由于日本企业大多是通过银行融资,股东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类似欧美企业CEO被股东赶走的情况,在日本不太会发生,这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强的连续性,企业家也比较关注长远利益,不会为了追求投资回报盲目扩张。
日本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依赖私人资本与自由市场,在残酷的竞争中推动产业迭代。
后者则完全凭借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集中资源搞统制经济,优点是能够在少数重点战略领域形成突破,缺点则是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创新。
而日本的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
它一方面克服了自由市场固有的短视行为,同时避免了计划经济的低效与资源浪费。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既能保持充分的竞争性,又能在特殊时期获得政府资助,一旦发生危机有人兜底。
如果再把目光拉长一些,战后的日本经济其实与战前一脉相承,都属于政府与企业“抱团发展”,只是另一方由财阀变成了大企业,后者依旧垄断着最重要的几个领域,把握了日本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命脉。
事实上,战后的韩国也效法了日本的思路,只是韩国将日本战前战后的两步合并成一步:直接拉拢大财阀,并借助美国提供的新技术发展重工业,催生出了比日本更为典型的财阀经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3
我们刚从宏观层面解释了日本战后工业复苏的原因,现在再来看看微观层面。
大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开始了一段梦幻岁月,相继经历了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奥运景气等高速增长期。
从1950年到1960年这十年间,日本的制造业增长了5.5倍,之后十年又增加了3.4倍。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内的钢产量已经与美国平分秋色。
日本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比值也在持续增加。1955年是51%,1965年时是64%,到1975年时已经高达75%。自60年代开始,日本国内的民间投资设备年增长率达到了17.7%,个别年份甚至超过20%。电视、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家电已经在日本家庭普及。
日本经济一路狂飙的同时,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著名的日式企业“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与企业工会制,就是在此时诞生的。
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终身雇佣制就是让员工长期为企业打工,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被辞退;年功序列制则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薪酬与职位也会稳步增加;而企业工会制则遏制了工会的力量,有效降低了罢工的风险。
当然,终身雇佣制其实是有条件的。首先,它不适用于合同工,而在日本企业,合同工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比如丰田有42%,他们享受不到终身雇佣制。
另外,终身雇佣制并不是员工的“免死金牌”,当企业经营不佳的时候,他们依旧会被裁员,重新到社会上找工作。
不管怎么说,以“三大神器”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制度,还是为日本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最典型的成果,就是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最早由美国人引进,但最终在日本发扬光大,上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横扫欧美市场,欧美企业突然发现,他们已经造不出比日本质量更好的产品了,即便品质旗鼓相当,价格也比对手高出好几倍。
特别是美国人,他们的危机意识特别强,国内媒体干脆炒作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强国,几乎所有美国工厂主都想去日本取经,“向日本学习”,已经成为了美国制造业的一种政治正确。
当时日本人对质量痴迷到什么程度?除了聘请专家来国内讲课,他们甚至还做成栏目向大众普及,利用电视机与无线广播,大量的工人、技师与工程师学习了质量管理的新知识,让日本制造从此贴上了“精品”的标签。
其他国家的企业也重视质量管理,为何偏偏日本人做得特别好?
除了海量吸收先进知识以外,就企业内部而言,一方面,以终身雇佣制为代表的制度,让日本员工能够为企业常年累积经验,久而久之便能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也保持着密切联系,这种长时间的合作,让企业与供应商能够形成某种默契,供应商甚至会比企业考虑得更加周到,这就让上下游的沟通连接非常顺畅。
以丰田工厂为例,日本本土的丰田总部周边都是它的供应商,而且丰田还与这些企业交叉持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以质量改善为主的渐进式创新,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促进上下协同,在一个方向上共同发力。
正是凭借以上优势,日本制造开始称霸国际市场,从1965年到1971年,日本的钢铁制品、机动车、电子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长,在非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增长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4%,46%和90%,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制造业的巅峰期。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赶超美国,跃升至世界第一。电气产业的产值相比50年代增长了123倍。1982年,全球前五大半导体公司里面,有三家是日本企业,从1986年起,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集成电路供应商。
然而盛名之下,危机的种子也在悄然萌芽,正当日本人沉醉在称霸世界美梦中的时候,谁也不会料到,光辉的80年代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巅峰。
4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经济陷入低迷,各项经济指标持续恶化,大量企业资不抵债,倒闭破产,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降至冰点。
关于日本经济衰落的原因,专家们给出了各种解释,包括日元升值、通货紧缩、房地产泡沫、人口老龄化、中国崛起等等。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之前已经说过,自明治维新一直到战后,日本在发展重大产业上,始终奉行的是一种政府与大企业联合的“抱团主义”,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从战前的财阀控股,到战后的产业政策,政府对某个特定领域进行帮助和补贴,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在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能在短期内完成工业积累,让企业少走弯路。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涉及关键技术的创新都是现成的。
无论明治时期发展的纺织业与重工业,还是战后的汽车工业与电子产业,日本企业的成功,更多还是得益于对外来技术的充分吸收,叠加廉价劳动力与政企关系等本土优势。在这个前提下,集中社会资本,形成上下协调的关系,对产业发展是有利的。
可一旦从“有人区”进入“无人区”,涉及到前人没有做过的创新领域时,这种模式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
比如在1982年,日本国际工业与贸易部曾筹划了一个为期十年的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要开发第五代计算机,最终徒劳无功。
和其他工业项目相比,第五代计算机在当时属于典型的“无人区”,而无人区的创新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结果通常是无法预测的,搞自上而下式的大开发往往事倍功半。
在大规模协同的模式下,无论政府、大企业还是财阀,往往追求可计划,有结果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在质量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这些领域目标明确,过程中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追求所谓“力出一孔”。
但是颠覆式创新却是失控和意外的结果,这恰恰与大企业的基因相违背,一家大企业生存的时间越长,它就越讨厌失控和意外,大企业要的是确定性,他们得掌控一切。尤其在银行主导的融资环境下,企业往往热衷于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对于小概率事件的颠覆式创新往往兴趣寥寥。
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式的创新更擅长精细化集成,却很容易错过重大的战略机遇。比如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八十年代中期,日本的半导体公司曾经吊打美国同行,日本人的DRAM芯片以耐用著称,质保期长达25年,尤其适用于大型计算机用户。
可是自90年代以后,DRAM的消费者全面PC化了,价廉物美的韩国DRAM芯片更能适应PC市场的需求,由于日本还在沉溺于精益求精的高品质,不擅长低成本制造,最终被韩国厂商取代了霸主地位。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电视机领域,日本人的高清晰的显像管电视独步天下,这类电视迭代升级的一个关键,就是厚度不断降低,清晰度不断提高。对于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家庭而言,能拥有一台东芝或索尼的大彩电是一件特别体面的事。
但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电视机的生产已经模块化。作为数字电视核心部件的液晶面板,由若干个零部件组成,包括液晶、定向膜、滤光片、导电膜、晶体管阵列、驱动IC等等,同时意味着生产商只要有这些零部件就能组装,而零部件则是由各个厂商生产的。
令日本人笑傲全球的显像管电视,从此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文物。
DVD行业也在重复类似的剧情,日本DVD产业曾经非常卷,从东芝到索尼,与各大游戏平台与电影公司合作,推广自己的高清技术,东芝甚至给派拉蒙与梦工厂两家电影公司提供巨额资金,保证自家高清DVD的独家发行。
遗憾的是,这场DVD战争的代价是日本公司忽略了一个新的趋势——流媒体。比尔·盖茨就说,蓝光与高清DVD的格式之争已经没有了意义,“一切都将变成流传输模式”。
到了2008年,东芝不得不终止高清DVD生产,此时流媒体业务已经被亚马逊、苹果、奈飞等科技巨头把持,日本公司再次与新时代失之交臂。
除了过分执着于高品质,日本工业的生产方式,则进一步制约了产业的升级。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奉行“垂直一体化”,一件产品的所有工序都在一家企业里进行,这么做的确能保证质量,却也让企业丧失了灵活性。
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国家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到这些地区,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生产,世界进入了“水平分工”的时代。
比如半导体行业的布局,就涉及到上千家企业,几十个国家。iPhone手机也是全球化生产,各国依据比较优势提供专业的零部件生产,苹果公司则把主要精力花在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上,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面对“水平分工”的大趋势,日本企业的反应比较迟钝。上世纪90年代,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只有14.3%,进入新世纪后也才14.3%。
日本未能根据全球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垂直一体化创造了日本的工业神话,却也在无意间成了这部神话的掘墓人。
5
回顾日本制造业的百年历史,对比我们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许多相似之处。
由于缺乏一个强大的重商主义政府来引导国家建设,民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历经坎坷。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意识到,建立工业基础必须由政府亲自下场。
建国之后,政府几乎主导了一切工业建设,亦如当时的明治政府。但因为此时的工业发展并非以市场为导向,总体仍然比较落后,但好歹迈出了第一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启动了以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当年的日本,正是通过纺织业让日本制造走向了全球,中国也不例外。凭借海量的市场需求与廉价劳动力,从90年代起,纺织业占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了20%,拉动了上亿人的就业。早在1995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
之后中国加入WTO,成为了世界工厂,我们通过吸收大量外来技术改造自己的产业。得益于人口红利、全球化、受教育程度高等因素,中国建立了发达的供应链,中国制造也一举登上了世界舞台。
中国企业家曾经无比崇拜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在日本制造面前,我们非常自卑,总觉得国产除了便宜没有其他优势。
现在看来,解决质量问题是需要过程的。日本制造在当初也曾被人贴上“便宜没好货”的标签,但后来慢慢改善了。但前提是,你得先有能力生产“便宜货”,再谈得上提供高品质,这背后需要规模、技术、经验、管理等各方面的积累。
质量的确是日本企业的优势,现如今,虽然日本消费品在国际市场上打不过中国企业,但在上游市场,日本企业依旧掌握着话语权,小到一枚螺丝,大到一台机床,日本企业凭借出众的技术,已成为众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它们才是日本工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今天也在倡导企业成为隐形冠军。但和日本相比,中国人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庞大而灵活的产业链,在充分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兼具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也是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有富士康这样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大型工厂,有着成熟的制造经验,承接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这也是当下众多“血汗工厂”的写照。
另一方面,像高铁、航天、大飞机这样的领域,我们以政府为主导,为我们提供了国防安全与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类似华为、大疆、腾讯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亦如当年日本的本田、索尼和松下,这些企业不仅是业界翘楚,而且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中国制造的骄傲。
根据2021年《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独角兽企业名单,美国有100家上榜,中国有36家,昔日的工业强国英法德,每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不到10家,而日本则无一家上榜。
诚然,我们今天也面临和当年日本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为错综复杂,比如中美贸易战,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贫富差距等等。
然而日本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当“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个经济体要延续增长与活力,最好的办法是始终维持多样性,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家的冒险与创新。
曾经的我们信奉“大干快上”,“大力出奇迹”。的确,中国过去四十年来的经济奇迹,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当创新进入无人区,没有更多现成的经验可供参照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狂妄的冒险家,大胆的试错者,由他们在前方为我们探路。
全社会也应该呵护这群人,给他们提供信心与安全感。如果大家都以进体制为荣,以所谓“江浙沪独生女”作为人生的榜样,那我们又和日本的那些“草食男”,“御宅族”又有啥区别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人走过的弯路,值得我们警醒。
-
- 《谁许江山》作者:公子凉夜
-
2024-09-21 07:10:41
-
- 日本食人魔杀人、分尸、吃人肉!没有任何疾病却逃过法律审判?
-
2024-09-21 07:08:25
-
- 一别天涯远
-
2024-09-21 07:06:10
-
- 大唐战神:卫国公李靖的传奇人生
-
2024-09-21 07:03:54
-
- 大唐奇才李泌,聪慧过人,辅佐四朝,功勋卓著
-
2024-09-21 07:01:39
-
- 武汉第一家国营餐馆老通城是一名将军1953年献给武汉的,你知道吗
-
2024-09-21 06:59:23
-
- 佟丽娅终于离婚了
-
2024-09-21 06:57:07
-
- “可敬的老女士”-厌战号战列舰
-
2024-09-21 06:54:52
-
- 诸葛亮的“再生父母”诸葛玄的传奇人生
-
2024-09-21 06:52:36
-
- 主机声音大得像“拖拉机”?学会这些方法给主机降噪
-
2024-09-20 18:44:40
-
- DJI大疆发布全新超旗舰画质运动相机OsmoAction 5 Pro
-
2024-09-20 18:42:24
-
- 昔日百亿“大牛股”退市,连续财务造假8年半,女老板还“坐庄”
-
2024-09-20 18:40:08
-
- 中顺洁柔首席信息官杨森林:改变时代的不是AI,而是驾驭AI的人
-
2024-09-20 18:37:52
-
- iOS 18体验:设计乱改、AI缺失,苹果活该被骂上热搜?
-
2024-09-20 18:35:37
-
- 小红书上的骗子越来越多
-
2024-09-20 18:33:21
-
- AI学习机,真能成为家长们的「救命稻草」吗?
-
2024-09-20 18:31:06
-
- 日内一度拉升逾500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创年内新高 业内:人民币升值通道已
-
2024-09-20 18:28:50
-
- 高端健身房跑路之后,年轻人花3元去社区健身
-
2024-09-20 18:26:35
-
- 七年等待,今麦郎难破IPO魔咒
-
2024-09-20 18:24:19
-
- 联想智能设备总裁Luca Rossi:发布了超过60款AI硬件后,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未
-
2024-09-19 22: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