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送别!他于凌晨离世,“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根”

2024-07-16 03:18 来源:网络 点击:

送别!他于凌晨离世,“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根”

从1971年至今,53年间坚持深度记录民间文化的《汉声》杂志,犹如一座巨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根。

3月4日凌晨4时30分,《汉声》创始人、中国台湾地区知名出版人,书籍设计家,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辞世,享年82岁。

黄永松1942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967年毕业于中国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他受邀创刊《汉声杂志》英文版,初衷是想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外国人看。此后,他又参与了《汉声》中文版、民间文化系列及文化丛书、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黄永松是《汉声》杂志的创始人,被称为“民艺之父”,在平日的生活中,他一直不断地告诉后辈,不要忘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在的国家,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来丰富我们,但我们绝不能跟在西方人的后面走,中国人有中国文化的根!

黄永松曾说,《汉声》一开始就将“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活态的”作为文化整理的标准,并把这些民间文化划分归纳成5种、10类、56项,建立采集的“天罗地网”。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传承的英雄》,将他定位为护卫传承的英雄、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护者。

作家杨渡表示,黄永松为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一生,像来人世修行的神仙,如今修行圆满了。

40年来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

黄永松40年来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为民间文化留下完整记录。黄永松还是一位出版人,不仅出版过上百种有关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著作,还一手创办了杂志《汉声》。

1988年,《汉声》杂志在大陆成立了编辑部,数十年来,黄永松带领团队在祖国更为宽广的怀抱里,开始系统性地建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的工作。

黄永松行走广袤乡野民间,率领团队开展田野调查,采集更为生动鲜活的民间文化,以杂志为载体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及保护:米食、面食、蜡染、泥塑、剪纸、风筝……牢牢记着他的话:“传统文化的新生,是要让新事物从中汲取生命力,如果你觉得它落伍腐朽了,那是因为你自己成了远离它的游子。”

他命名了“中国结”

此外,“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其中黄永松功不可没。

1980年,为整理中国传统古老结艺,黄永松向无数的老奶奶学习编结法,从最常用的纽扣结、老床帐钩下的结饰,到故宫珍藏的玉如意挂的结饰,发现中国流传的结艺众多,但非常零散,黄永松和同事们对此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系统的理论,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总结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中国结》系列丛书。

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台湾传遍全世界华人区,再传回祖国大陆。提起这些黄永松总是很开心,他说,“这是民间技艺结合传统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

他为中国孩子编写了“汉声中国童话”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黄永松就一直致力于为孩子编写中国童话故事。他发动了100多个文字编辑,300多个美术编辑,走访民间的“故事大王”,查阅了众多民间故事典籍,历时5年,整理出了一套中国人自己的童话——《汉声中国童话》。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