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染“全家桶” 咳到肌肉拉伤,手都抬不起来
大学生感染“全家桶” 咳到肌肉拉伤,手都抬不起来
第一个发烧的是年近七十的父亲,第二个出现病状的是母亲,接下来是三岁的儿子,最后轮到杨芸自己,杨芸一家的 2023 年终海南之行,在流感突袭下被打乱计划,量体温、就诊、服药,填满了旅程的后半段。
儿童和老人作为易感人群,在去年秋冬至今的流感潮中,受影响明显。一家上海社区医院老年病房内,一日之间,早上 5 人出现发烧症状,下午 11 个人被确认流感。有的小学为了减少疾病传播,制定隔离班级制度,让学生分批上下学。
" 甲流刚好又感染乙流 " 的话题冲上热搜。据澎湃新闻报道,此轮感染高峰已超过过去 10 年中的 12 次流感浪潮。去年 12 月至今年 1 月,国家流感中心数据显示,相较于 2020 年至 2021 年,南北方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处于高位。
有疾控专家提到,疾病和免疫力是相辅相成的,三年来,人们与流感病毒接触很少,形成 " 免疫低谷 ",从而使得后续感染迅速上升。
1 月 14 日,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几位专家提醒,此轮流行的呼吸道疾病会对心血管产生影响,而且不同病原体会同时或者交替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提醒易感人群、脆弱人群加强防范。
流感之下,被改变的计划、忙碌的医院、照护与被照护,组成了去年秋冬至今的一部分生活切片。
" 休假变病假 "
去年 12 月 27 日,杨芸一家开始了年末的海南三亚之行,她选中这里也考虑到当地气候宜人,气温在 20 ℃到 30 ℃间。
旅行第二天,杨芸的父亲带孩子去了一趟半露天泳池游泳,回来后感冒了。到了 29 日,杨芸一家人换去另一家酒店入住。晚上,父亲开始头疼脑热、咳嗽、肌肉酸痛。30 日一早,她给父亲测了体温,发现已有 39.2 ℃。
父亲吃了退烧药,但退烧效果很差,体温从 39.2 ℃跌到 38.7 ℃,吃完药三四小时后,又烧到 39 ℃以上。这时候,母亲也开始出现咳嗽的症状。
因为生病,杨芸的父亲没食欲,三餐都没进食。一家四口人住在一间两居室的酒店套间里,晚上,杨芸能清晰听到隔壁房间父母咳嗽的声音,父亲五六分钟就会咳," 感觉肺都要咳出来了 ",她说。母亲那晚也咳得厉害,与父亲的声音此起彼伏。
半夜三点,杨芸辗转反侧,起来给父亲烧了壶水,兑着凉的矿泉水倒满一杯子。父亲一杯水几口就下肚了,他出汗厉害," 整个人像烧干了一样 ",本以为出汗会退烧,一量体温还是接近 39 ℃。杨芸看着心慌,觉得还是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2023 年 12 月 31 日一早,在酒店附近的一家三甲医院,杨芸和父亲走进一个简易预制板房搭出的发热门诊,板房大概有十几平方,几张桌子围出了一个圈,在这个圈外,病患可以完成从预检、挂号、就诊、检测和配药的全流程,两名医护人员戴普通外科口罩接诊。
做完检测后,杨芸发现前前后后排队的几个人最后测出来都是甲流,包括父亲,他人也有高烧不退的症状。医生给杨芸的父亲配了磷酸奥司他韦," 医生说出现症状后的 36 个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父亲上午在就诊结束后就吃了颗药,下午三四点烧就退至 37 ℃多,当晚全家人飞回了上海。
原来后半程的冲浪、潜水计划都泡汤了,杨芸感觉 " 好不容易休次假,休假变病假 "。
下一个 " 中招 " 的是杨芸的儿子。元旦那天,她儿子在玩外公的耳温枪,心血来潮给自己量了下体温,杨芸一看 38.7 ℃,当即吓了一跳。孩子看着精神头很足,她此前完全忽视了。杨芸很快下单买了个检测试剂,孩子测出甲流弱阳。
1 月 2 日,她带孩子去了临近住处的社区医院,验血结果显示,孩子是甲乙流混合感染。那时医院里国产奥司他韦已经没货了,医生给孩子配了达菲,需要连续服用五天。带孩子看病时,杨芸也开始有些咳嗽症状了,身体感到一阵阵发冷。
孩子 3 岁半,需要把胶囊内的药粉倒进水里喝,但药很苦,孩子吃了一次后不肯碰量杯了。那一晚,杨芸和家里人一边咳嗽,一边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孩子边哭边说再也不吃这么苦的药了,第二次吃的时候吐了。
社交媒体上,也有其他家长说在喂药这件事上,和孩子进行了 " 猫鼠大战 ",杨芸老公提议," 要不在药里兑点养乐多?" 一颗胶囊药里有 75 毫克粉末,孩子一次吃 30 毫克,医生让杨芸用 5 毫升的水溶解粉末,孩子吃 2 毫升即可,吃了一天药后,孩子的烧就退了。杨芸每次会把孩子剩下的 3 毫升药喝下肚," 医生说可以起到一点预防作用。" 杨芸说,果然后来她没有出现发高烧的症状。
咳嗽还是严重。她发现自己晚上咳得比白天猛,睡觉会咳醒,嗓子发痒,感觉像灰尘或是颗粒在磨自己支气管壁,一定要咳出来才会舒服,但咳了之后还会咳第二下、第三下、第四下,咳到从床上坐起来,咳麻了才能继续躺下去。她不敢咽口水,害怕口水咽下去后嗓子又痒,心里默默计算着下一次咳嗽的间隔有多久,惴惴不安。后面几天,杨芸咳嗽的间隔时间逐渐更长了。
从去年 12 月折腾到今年 1 月,杨芸觉得," 生病是不太幸运的事情,尤其在旅途中生病。但幸运的是,我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如果我是第一个倒下的,谁来照顾他们呢?"
" 甲流刚好又感染乙流 "
如杨芸儿子一般,确诊甲乙流混合感染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浙江上大学的王琦从去年 11 月底至今年 1 月,先后感染了支原体肺炎、甲流和乙流,这种状况被戏称为感染 " 全家桶 "。王琦说," 最开始那会,身边至少有十个同学请假。"
去年 11 月 20 日,她发着烧,下午五点去医院看了急诊," 医院里全是人 ",排队花了一个多小时,抽血、等化验,体温测出 39.6 ℃,被确诊甲流,同时拍了胸片后查出支原体肺炎。医生给她开了奥司他韦,叮嘱她甜的、辣的、海鲜、油炸不能吃。她看完病到家已是凌晨。
第二天起,她挂了三天盐水。王琦咳嗽咳得肺很难受,去医院就诊时知道自己肺附近的肌肉拉伤了,手也抬不起来。服药之后,她高烧有所反复,第二天晚上吐了,第三天开始喉咙说不出话。
因为头晕、头重,腰酸背痛,王琦又去医院挂了四天盐水,这一次喉咙好了,食欲仍不佳,一天最多吃一碗粥。直到今年 1 月,尽管喝了枇杷膏,吃其他的消炎药,王琦咳嗽还是厉害,晚上经常咳醒。1 月 4 日,她去医院检测出了乙流,医生说她症状不明显。
从去年 11 月底到今年 1 月,王琦就诊跑了六七次医院," 一开始感觉很难受,心理压力大,因为学业很重要,大一事情也多,又生病了,就感觉忙不过来,那段时间挺烦躁的,后来事情一样一样解决了感觉浑身舒服了。"1 月 9 日,除了咳嗽外,王琦的身体基本恢复了正常。
欣欣是去年 12 月确诊的甲流。一开始咳嗽了两三天,第三天晚上开始发低烧,在医院做了咽拭子、抽血后得到了检测结果。
发低烧时,欣欣感觉四肢酸痛,身体打冷颤、畏寒,一直想咳嗽,尽管吃了药,发烧还是会反复。她的同居室友帮她煮粥,帮忙做了家务活。在甲流的恢复期间,她一直咳嗽,12 月 20 日测出了乙流," 两个病有一点无缝衔接。"
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2024 年 1 月 1 日 -1 月 7 日)显示,此前占据传播优势的甲流 H3N2 毒株比例下降,乙流毒株占比上升,南方的乙型流感占比为 36.8%,北方的监测数据则达到 57.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 1 月 14 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不同病原体可以同时或者交替感染。由于感染建立的免疫力仍然存在,所以同一个病原体的感染再次感染以后常常表现比较轻,但是不同病原体感染可能就加重病情,或者病情恶化,尤其容易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屏障损害以后,还可能激发细菌感染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高度重视易感人群、脆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还有婴幼儿等。
在这波流感中,还有不少人发烧、咳嗽,并不确定病因。
江西一所高中的教师何雨自去年 11 月中旬看到班上陆续有人请假,平均每天请四五个人," 我那时失声了一次,也不知道是不是支原体感染。" 她称," 学校现在还是每天有人生病请假,症状为发烧咳嗽。"
去年 12 月 28 日,何雨喉咙发炎、隐隐作痛,开始感觉不妙,2024 年第一天开始发烧无力,去了急诊测出甲流。何雨说,这次流感季,学校维持正常教学,有的人会戴口罩,班上咳嗽的人很多," 我只有症状最严重的那两天戴口罩上课。" 感染后,何雨觉得上课容易乏力,上气不接下气," 不能连续上很多节课,会有很疲惫的感觉。"
何雨所在办公室有五六个老师发烧、咳嗽,她说," 只有体质特别好的老师才能跑毒成功。"
杨莉是福建农村一所小学的教师,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她回忆,元旦后的一周,陆续有学生发烧请假,不会说有没有得流感,最多的时候一个班不到 20 个学生,5 个人请假,有的烧到 40 ℃,有的请假一周挂水。
在这一周周末,杨莉也咳了两天,周日晚上 7 点睡下," 凌晨感觉热到要崩溃了,浑身疼到受不了 ",但心里挂念着班里的小朋友," 因为马上要期末考了,复习的时间一节都不能浪费 "。
熬了一晚上后,杨莉早上起床量了体温,测出 39.8 ℃,觉得自己还能扛,但衣服没换完,人就昏倒在地上了。母亲见状,赶紧送她去医院,在医院量体温测出 40 ℃,没有做任何检测,直接打了针,一上午过去才退了烧。
忙碌的医院
医护工作者更直观地目睹了流感季的变化。
刘梦洁是上海一家社区医院老年病房的护士,去年 12 月 26 日,有 72 张床位的老年病房里,有 5 个老人发烧。到了当天 17 点,一共有 11 名老人发烧,护士们给老人做咽拭子确认为甲流。
发热后,医生给老人们开了补液,吊点地塞米松、头孢之类的消炎药。" 之前补液病人只有 3 个,现在(1 月 5 日)病房里补液病人大概是 18 个。" 刘梦洁说。
因为反复有人发热,护士们度过了忙碌的工作期。每天四次,6 点、10 点、14 点、18 点定时给发烧病人量体温,高于 39 ℃的多量两次。" 我们要有一整天四次体温都正常,才会停止测体温 。" 发热的老人容易出汗,护工一天会给病人换三四次衣服。
刘梦洁这样描述老人的病程," 老人们平均五天左右烧会退掉,复查抽血,炎症指标下降还得要个一两个礼拜。" 在她工作的病房,有两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因发热后基础疾病加肺部感染,没能撑过这个冬天。
" 目前病区里没有发热,这波已经快结束了,不知道会不会再发起来。" 她说。
1 月 13 日,上海东方医院急诊科主任唐伦先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流感仍然处于流行期,从该院数据来看,流感检出率在 20%-25%。2024 年 1 月 5-12 日,该院本部院区 1387 例流感检出病例中,甲流占 43%,乙流占 57%。
上海一所三甲医院小儿感染科的一名医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去年 9 月开学后,就诊的孩子中,感染支原体肺炎的情况更多一些。从去年 11 月中下旬到 12 月开始,甲流的情况多一些。"10 月到(今年)1 月都是医院里呼吸内科、发热门诊最忙的时候,可能孩子在学校聚集,疾病传播得会厉害些,放寒假的时候来的人可能会少一点。"
她介绍说,甲流以卡他症状为主,发烧、咳嗽、鼻涕、喉咙疼痛、肌肉酸痛、头疼明显。乙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发烧、咳嗽,流鼻涕,有的患者会吐、拉肚子。而支原体肺炎会肺部感染,发热咳嗽可能会比甲流、乙流更为明显," 有的咳嗽不好,一拍片子就是肺炎。"
从治疗上说," 甲流和乙流都可以用速福达(玛巴洛沙韦片),24 小时以后基本上烧都退了。支原体肺炎正常情况下用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但是今年耐药的情况比较多,就使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
在本轮流感中,她所在的医院急诊迎来高峰," 晚上十点半后急诊医生还在看病,听说有看到凌晨四五点。" 医院也做了一些调整来应对," 医院排了更多医生的班来满足一线需求,也调动了其他病区留出空余床位收治患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的 2016-2023 年中国大陆地区流感检测样本数量,上一轮国内经历过的类似传播情况的流感暴发在 2023 年 3 月左右。此前,2016-2019 年秋冬季,流感样本量未及去年秋冬至今情况的一半。2020 年至 2022 年在疫情防控期间,秋冬季,每周报告的流感样本数到达低谷。
上述小儿感染科医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甲流每年的亚型不同,每年专家会预测今年的预防针应该是哪几个亚型的,在预防针(即疫苗)制作完成后,建议人们在秋季开始打。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密集接触流感患者的人群,她建议打疫苗、戴好口罩," 最好是 N95 的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丁明明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 在有流行病高发的季节,建议每个人加强自我抵抗力的维护。饮食均衡不过量、定期运动、充足睡眠、良好情绪、打疫苗都有利于维护免疫状态的良好。"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 1 月 14 日的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冬天呼吸道感染高发,不管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等,都能影响到心血管的健康,尤其是老年人群需要引起关注。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以后,如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持续加重,甚至诱发出下肢水肿等情况,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以明确心血管是否受到累及。
(应受访者要求,杨芸、王琦、杨莉、欣欣、刘梦洁为化名)
-
- 在小红书做买手直播,100万是隐形门槛
-
2024-01-19 05:08:59
-
- 用智谱AI的类「GPTs」,我做一个Agent只花了30秒
-
2024-01-19 05:06:44
-
- 2023数据年鉴:从政策到场景,大步向前
-
2024-01-19 05:04:27
-
- “不缺钱”的高合汽车开始缺钱,谁是背后神秘金主?
-
2024-01-19 05:02:11
-
- 现在大家都开始反操作理财了
-
2024-01-18 09:41:52
-
- 首推联名咖啡,星巴克要“大闹天宫”?
-
2024-01-18 09:39:36
-
- 对话XREAL徐驰:极致的产品一定经过剪裁,Vision Pro还未到iPhone时刻
-
2024-01-18 09:37:21
-
- 嘉行传媒还“行”不“行”?
-
2024-01-18 09:35:05
-
- 年销量300万辆目标达成!比亚迪豪掷约20亿给经销商发“红包”?经销商:已下
-
2024-01-18 09:32:49
-
- 富二代逃离金融圈?花5000万“买”工作,目前已亏1000万
-
2024-01-18 09:30:33
-
- 机器人第一股上市背后,万亿机器人赛道吹响变奏曲
-
2024-01-18 09:28:17
-
- “他居然现场跟我求婚!”上海公园里这一慕轰动海外
-
2024-01-18 09:26:01
-
- 盒马换套试卷
-
2024-01-18 09:23:46
-
- 比亚迪的对手,或许只有自己
-
2024-01-18 09:21:30
-
- 华为小米“智势力”入场,与造车新能力大战在即
-
2024-01-16 23:51:42
-
- 新增1000座换电站的蔚来背后 180亿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母基金“现身”
-
2024-01-16 23:49:26
-
- 荣耀赵明:Magic6要在体验上超越iPhone而不是参数上
-
2024-01-16 23:47:10
-
- “爱泼斯坦案”后续:神秘“萝莉岛”背后的权色交易
-
2024-01-16 23:44:54
-
- 鸿蒙系统,即将跨越16%生死线?
-
2024-01-16 23:42:38
-
- 数据驱动时代:“车路云一体化”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
-
2024-01-16 23: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