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日本海上自卫队驱护舰发展史(3):八八舰队编成,80年代亚洲第一

2024-11-06 04:47 来源:网络 点击:

日本海上自卫队驱护舰发展史(3):八八舰队编成,80年代亚洲第一

70年代,日本海自获得了两艘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使其海军的立体反潜能力有了飞跃的成长。在1970年,日本防卫省长官中曾根康弘(后来出任首相)提出了“航路带”的构想,从日本本土南端到北纬20度的钓鱼岛、冲之鸟岛、南鸟岛的海域范围内,画出东、西两条海上航路,这就是日后日本“防卫海上生命线”构想的起源。为了守护这个面积广达78万平方公里的“航路带”,日本防卫省遂在第四期防卫力整建计划(1972~1976年)提出了领导直升机驱逐舰(Leader Destoryer Helicopter Carrier,DLH)的方案,建造两艘排水量8700吨、可搭载六架直升机(其中四架处于备便状态)的舰艇,并配备鞑靼人防空导弹、燃气涡轮机等先进装备,可作为舰队反潜于防空中枢,与意大利的维特里欧·维内托号(MM Vittorio Veneto)类似。

美国海军在1970年前后也针对专用搭载直升机的小型母舰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就是美国海军内部在1972年1月推出的“制海舰”(SCS)的前身),欲随时保有一架直升机在海域上空值勤,整个反潜直升机队规模至少要有六架,这意味着一艘搭载六架直升机的DLH只有随时保持一架直升机在空值勤的能力,远不及原先设想的四架,根本难以有效捍卫面积广大的“航路带”。正因为不切实际,DLH计划首先缩减为只造一艘,随后又因为1973年以阿赎罪日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经济不景气,日本国家经费紧缩,昂贵且风险较高的DLH遂遭到全盘放弃。取消DLH后,日本海自退而求其次,建造两艘改良自榛名级的直升机驱逐舰,这就是白根级。

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白根级的基本设计延续自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舰体、装备的布局差不多,都拥有位于舰体中央的集中式大型上层结构以及能操作三架大型反潜直升机的机库、舰尾甲板,装备的配置也与榛名级十分类似,动力系统则完全相同。不过白根级的舰体比榛名级长6m, 满载排水量增加到7000吨;舰体延长主要是因为白根级增加更多电子设备以及近程防空系统,包含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射器、射控指挥仪以及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等,这些装备主要部署在舰体中段,而这个部位也是白根级与榛名级设计差异较大的地方。两者外观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榛名级采用单一的大型烟囱,白根级则拥有两个。

虽然基本设计与直升机操作能力与榛名级相差不大,但拜科技进步之赐,白根级能使用更先进的装备,特别是对于榛名级的弱点──自动化程度以及资料传输/处理能力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

白根级的电子系统较榛名级更加先进,例如以OPS-12三维对空搜索雷达取代榛名级的OPS-11 2D对空雷达;此外,白根级一开始就装备日本国产的OPS- 28平面搜索雷达、NOPN-11导航雷达、 OLR-9B 电子反制(ECM)装置、NOLQ-1 电子截收(ESM)装置。与榛名级相同,白根号与鞍马号也担负着舰队指挥的重任,两舰分别是日本海自第一、第二护卫群的旗舰。白根级的声纳系统也比榛名级先进,包含国产OQS-101低频率声纳、SQR-18A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SQS-35可变深度声纳(VDS) 、与反潜直升机联系的OQA- 201声纳浮标信号处理器和SFC-6水下射控系统。

白根号服役后,编入第一护卫群第51护卫队(原本由两艘榛名级领衔),并取代了榛名号的地位;而随后服役的鞍马号则与榛名号新组成的第二护卫群第52护卫队,至此第一、第二护卫队群都转型为拥有八艘舰艇、六架反潜直升机的“八六护卫群”,这是日本海自第一种专职反潜猎杀战斗群编组。从80年代后半起,日本海自开始将四个护卫队群转型为“八八护卫群”(八架反潜直升机与八艘舰艇),白根、鞍马号就分别担任海自第一、第二护卫队群旗舰。

在1982年,白根号服役与两艘海自太刀风级驱逐舰参加当年的环太平洋协同作战演习,此时这三舰都装备现代化的情报处理装置和数据链,比起1980年比睿号(DDH -141)与天津风号(DDG-168)参演的情况好多了。1980年代以来,白根级与榛名级曾多次率领海自舰队参与环太平洋地区联合演习,其反潜直升机在演习中多次击败扮演假想敌的美军核潜艇,使美军对日本海自的反潜能力大为肯定,并认为如果环太平洋演习少了日本海自的参与,其价值将大大减低。

在2007年12月14日深夜,停泊在横需贺的白根号因电线短路等因素发生火灾,战情室以及附近的舱室遭到烧毁,火势花了八小时才扑灭;因此, 许多人推测白根号可能就此除役,并忧心这将打乱日本原订的直升机驱逐舰替换计划(原本日本打算先建造两艘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来取代舰龄较高的两艘榛名级,但由于白根号的意外失火,导致原本优先取代榛名号的日向号(DDH-181)势必得用来取代白根号,使得榛名级的替换受到搁迟)。

不过基于现实需求,日本海自还是整修了白根号,战情室内的装备由即将除役的榛名号直升机驱逐舰移植过来;白根号回复现役后,在2009年调往第三护卫群担任旗舰,接替除役的榛名号(DDH-141);而第一护卫群的新旗舰,则是在2009年3月18日成军的日向号(DDH-181)直升机驱逐舰。

在2009年10月27日晚间将近7时,刚刚结束2009年度海自观舰式活动的鞍马号在返回佐世保基地途中,于关门海峡(北九州与本州山口县之间的海峡)的关门桥附近海域与一艘韩国货轮“CARINA STAR”相撞,导致鞍马号舰首毁损并起火燃烧,“CARINA STAR”沉没,火势在半个小时后扑灭,鞍马号上总共有三人受到轻伤。随后鞍马号的修复工作由三菱重工长崎厂负责,从2010年2月初展开,6月完成。

舰长:159米

舰宽:17.5米

排水量:5200吨(标准),7200吨(满载)

航速:32节

续航:4500海里(15节)

武器:一座八联装MK112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8枚备射,舰上另储有16枚备用弹);一座八联装MK29型“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二座单管127毫米MK42型主炮;二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防炮;二座三联反潜鱼雷发射管(使用MK-46或89式鱼雷)。

舰载机:SH-60J型反潜直升机3架

舰员:350人

服役:白根号(DDH-143)、鞍马号(DDH-144)

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初雪级驱逐舰:

截止到1977年日本防卫省准备制定第四次国防建设计划时,日本海上自卫队装备的三款主力驱逐舰:“春风”级驱逐舰、“凌波”级反潜驱逐舰和“村雨”驱逐舰已经都开始逼近退役年限,需要新舰艇的接替。

在1976年,日本制定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日本海自乘此机会重提驱逐舰更新计划,要求建造除了反潜外还可执行巡逻、反水面等多种任务的新一代通用驱逐舰以取代早期服役的两艘春风级(DDA防空驱逐舰),七艘绫波级(DDK反潜驱逐舰)和两艘初代村雨级(DD驱逐舰),初雪级驱逐舰因此应运而生。

本来日本海上自卫队是希望新一代驱逐舰能够分为多功能驱逐舰和反潜驱逐舰两种,以满足原来“八六舰队”,即八舰六机的使用需求。但是日本防卫省经过评估之后,认为“八六舰队”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需要升级到八舰八机的“八八舰队”才够用,于是决定改建造一款通用导弹驱逐舰,组建全新的“八八舰队”。

“初雪”级通用驱逐舰的采用的是平甲板长艏楼设计,长艏楼设计虽然会导致舰艇的稳定性不佳,在恶劣海况的时候舰艇整体的稳定性不好。但是“初雪”级驱逐舰本身作为通用驱逐舰,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容纳各种设备,以拓展任务适应性,而长艏楼设计正好可以有效扩大舰艇内部空间,容纳更多的设备。

初雪级拥有许多当时一流的先进科技,是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全燃气涡轮动力系统的主力作战舰艇。燃气涡轮机的优点是反应灵敏、加速快且出力大,能在数十秒内由完全静止直接加速至最大功率输出,不需要暖机就能即开即走。初雪级驱逐舰的在设计上最大的突破,就是该级舰首开了日本海自使用全燃动力的先河。使军舰以全燃交替动力(COGOG)的形式航行,可以实现30节的最高航速和4000海里18节的续航力。全燃动力的应用让初雪级驱逐舰的静音性和加速性有了大幅提升,这种提升在有效提高军舰搜攻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将节约下来的重量用于安排更多的武器或电子设备。

初雪级驱逐舰成军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以反潜为主的驱逐舰,共建造12艘,是日本二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驱逐舰,首舰“初雪”号于1982年3月服役,最后一艘“岛雪”号于1987年2月服役。其中DD133号舰在1999年转为训练舰,舷号也从原来的DD-133改为TV-3513,其余11艘也已退出“八八舰队”,转入地方舰队,由“村雨”级和“朝雾”级代替。

2010年后,初雪级的舰龄陆续届满30年,但此时日本并没有发展替代的舰艇; 从90年代后期服役的村雨级开始,海自通用驱逐舰就走上大型、高价化的路线,日本没有经费以这一类的舰艇全面取代初雪级。在2000年代防卫预算日益紧缩的情况下,海自甚至没办法在2010年之前全面替换四个第一线护卫队群剩下的80年代型通用驱逐舰。由于短时间没有适当的新舰全面替换,而来自中国的海上挑战却逐渐升温,因此初雪级与朝雾级势必要在海自作战序列服役更久的时间,故需要执行一些延寿工程。从平成23年度(2011年)开始,海自开始陆续为现役的初雪级进行延寿维修工程,以延长役期。

2020年12月24日,隶属于日本海自第一练习队的濑户雪号驱逐舰(TV3518,原DD131)在吴市退出现役,作为最后一艘退出现役的初雪级驱逐舰,该舰的退役标志着日本海自第一款通用型驱逐舰全部退出现役。

舰长:130米

舰宽:13.6米

排水量:3050吨(标准),4200吨(满载)

航速:30节

续航:4000海里(18节)

武器:一门奥托梅莱拉76毫米舰炮,一座74式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两座旋转式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装置,可发射MK46 Mod5型轻型反潜鱼雷。两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一座MK-29型八联装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两座美制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1992年加装)。

舰载机:1架HSS-2B/SH-60J反潜直升机

舰员:200人

服役:初雪号(DD-122)、白雪号(DD-123)、峰云号(DD-124)、泽雪号(DD-125)、滨雪号(DD-126)、矶雪号(DD-127)、春雪号(DD-128)、山雪号(DD-129)、松雪号(DD-130)、濑户雪号(DD-131)、朝雪号(DD-132)、岛雪号(DD-133)

初雪级驱逐舰

初雪级驱逐舰

初雪级驱逐舰

石狩级导弹护卫舰: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导弹护卫舰也发展到了第二代。这一时期由于美国国防政策发生变化,大量海外兵力开始收缩,过去由美军负担的各种任务渐渐转移给各地的盟国来负责。因此,日本过去那种专职于反潜作战的海军思路也发生改变,其不得不担负起反舰等原本由美军负责的作战任务。

“石狩”级导弹护卫舰是在“筑后”级导弹护卫舰设计的。

舰长:85米

舰宽:10.6米

排水量:1290吨(标准),1450吨(满载)

航速:25节

续航:

武器:一座奥托76mm/62紧凑炮。一座“密集阵”2*3联68型324mm鱼雷发射器。发射mk46mod5鱼雷。一座“博斯福”375mm71型4/6管反潜深掸。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

舰载机:

舰员:90人

服役: 石狩号(DE-226)

石狩级导弹护卫舰

夕张级导弹护卫舰

夕张型护卫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日本“石狩”级导弹护卫舰的后继舰种,船舰规格由石狩级改良而成。舰名来自夕张河,夕张河发源自北海道中央山脉的夕张山的西侧,向西流穿山地后与石狩河汇流。夕张河沿岸拥有大量的工业据点,流经“红叶山”“千岛瀑布”的等风景名胜。

“夕张”级导弹护卫舰是在“石狩”级导弹护卫舰设计的。他与“石狩”级导弹护卫舰武器一样。但住仓的面积增加意味着居住性的改善。船舰规格由石狩级改良而成,只比前级舰身增长6米,排水量因此增加了180吨,船舰上层结构更换为钢制,后甲板留有加装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的升级空间,不过最后没有安装,修改部分极小也和石狩型视为准同型舰,2010年6月25日,两艘夕张级退役。

舰长:91米

舰宽:10.8米

排水量:1290吨(标准),1630吨(满载)

航速:25节

续航:

武器:一座奥托76mm/62紧凑炮。一座“密集阵”2*3联68型324mm鱼雷发射器。发射mk46mod5鱼雷。一座“博斯福”375mm71型4/6管反潜深掸。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舰载机:

舰员:95人

服役: 夕张号(DE-227)、涌别号(DE-228)

夕张级导弹护卫舰

夕张级导弹护卫舰

旗风级驱逐舰:

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海自提出了“保卫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作战设想,为应对日益增加的空中威胁,在已经服役三艘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的基础上,建造改进型防空驱逐舰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列预算建造了旗风级驱逐舰。

旗风级防空型驱逐舰是在前作太刀风级驱逐舰基础上设计改进而来,主要是动力系统升级。旗风级是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全燃联合动力推进装置(COGAG)的舰艇,搭载了两台SM-1A型燃气轮机以及两台TM-3B型燃气轮机,双轴推进,最高航速可达30节,最大续航里程为4500海里/20节。

旗风级最主要的武器为MK13单臂导弹发射架,主要用于发射标准SM-1MR防空导弹,备弹40枚。SM-1 MR的最后一个批次是BlockVI,RIM-66E的主要改进是使用了SM-2上的单脉冲导引头,并且使用了新的MK45 Mod4型近炸引信。RIM-66E导弹于1983年服役,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最大射程增加到了46千米,SM-1 MR的终极之作尽管是将近30年前的设计,但性能也不逊色于俄罗斯更晚服役的SA-N-7中程防空导弹,旗风级可同时引导两枚标准SM-1MR防空导弹,区域防空能力在亚洲首屈一指,甚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顶级实力(驱逐舰中仅仅逊色于基德级,与英国42型同一水平)。在八十年代的亚洲实属最先强战舰。

旗风级大部分的武装都与太刀风级相同,最主要的改进在于加装两具MK-141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使本级舰在不牺牲标准SM-1防空导弹的情况下拥有长程反舰火力;此外,旗风级将MK-13导弹发射系统移至舰首A炮位,使其射界较太刀风级的MK-13更加理想。

为了预防担任护卫群旗舰的直升机护卫舰在战斗中丧失指挥能力,旗风级的指管通情能力经过强化,在紧急时能接替旗舰的功能。旗风级的防空能力并未比太刀风级高明多少,同样一次仅能导引两枚标准SM-1防空导弹接战,无法应付饱和攻击,这就是后三艘本级舰遭到取消的原因。

旗风级驱逐舰是日本第三代导弹驱逐舰,首舰“旗风”号在三菱长崎分公司开工建造1983年5月20日开工,1984年11月9日下水,1986年3月27日服役(DD171)。第2艘岛风号于1985年1月开工建造,1988年3月正式服役(DD172)。

“旗风”级导弹驱逐舰服役后。“旗风”号(DDG171)隶属日本第4护卫队,“岛风”号(DD172)隶属日本第一护卫队。主要负责完成反潜、舰队护卫、对舰攻击等任务。在服役的三十几年里,旗风级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90年代宙斯盾舰的出现,让这种防空通道极少的驱逐舰迅速过时,虽然旗风级在2012年开始实施延寿改良工程(平均费用8至11亿日圆)但是也摆脱不了自身在舰队中尴尬的处境。旗风号2020年3月19日转为训练舰,服役了34年。二号舰岛风号2021年3月19日转为训练舰,服役了33年。

舰长:150米

舰宽:16.4米

排水量:4600吨(标准),5900吨(满载)

航速:30节

续航:4500海里(20节)

武器:2座FMC127毫米(5英寸)/54MK42自动舰炮;2座GE/GD20毫米“密集阵”MK15近程防御系统。8部麦-道“鱼叉”导弹发射装置。1座MK13单臂导弹发射架,主要用于发射标准SM-1MR防空导弹,备弹40枚。1座霍尼韦尔“阿斯洛克”MK112八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6部324毫米68型或HOS301(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霍尼韦尔MK46Mod5Neartip型鱼雷。

舰载机:无机库,有直升机平台

舰员:260人

服役:旗风号(DDG-171)、岛风号(DDG-172)

旗风级驱逐舰

旗风级驱逐舰

朝雾级驱逐舰:

由于初雪级驱逐舰是日本将舰队杂乱舰种整合为一种多功能舰艇的初次尝试,虽然造就了日本海自舰艇发展的新里程碑,但初雪级有排水量过小,舰面空间狭小,难以有效合理的配置各种武器,即使在一般性的战斗中也很难发挥应有的能力。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于1984年开始研制朝雾级驱逐舰,用于替代初雪级驱逐舰。

朝雾级是继旗风级驱逐舰之后,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复合燃气涡轮与燃气涡轮(COGAG)动力系统的舰艇 ,由四具Spey SM-1A燃气涡轮(授权川崎重工生产)驱动双轴螺旋桨(初雪级则是结合高速大型燃气涡轮与低速巡航燃气涡轮的COGOG);此外,也是第一种取消轮机室、将轮机操作部位整合到舰桥里的日本舰艇。

本级舰共八艘,在1988年-1991年陆续服役。首舰DD-151朝雾号1985年2月动工,1986年9月下水,1988年3月服役,最后一艘DD-158海雾号于1991年3月12日服役。与初雪级相较,朝雾级的武装虽然不变,但在声纳、雷达、舰体材料与轮机控制等方面有所改良。命名方面,本级舰依照“天文地理名”中的“雾部”加以命名。

80年代之前,各国舰艇多半以轻巧的铝合金材料做为上层结构建材,但记取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皇家海军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HMS Shefield D-80)被阿根廷飞鱼反舰导弹击中铝合金制上层结构后引发无可收拾的大火,在燃烧数日后沉没的教训,从80年代中期起日本海自新造的舰艇便不再以质轻但燃点低的铝合金材料建造上层结构,改以钢铁建造,朝雾级自然也不例外。相较于前四艘朝雾级,后四艘朝雾级做了些许改良,排水量也因此增加了50吨。

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的朝雾级配备齐全的反潜侦测装备与武器,包括B炮位的74式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美制MK-112发射器的日本版)、两具三联装68式324mm鱼雷发射管、OQS-4舰首主/被动声纳与OQS-1(日本版的SQR-18)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等,舰尾并设有直升机甲板与一个直升机库,最初操作一架HSS -2B海王式反潜直升机,尔后则换成SH-60J。虽然编制上至操作一架直升机,但朝雾级的直升机库经过扩大,实际体积足以容纳两架直升机,由于舰上只有一套RAST直升机辅助起降滑车,因此虽然朝雾级有额外收容一架直升机的能力,但不算是真正具备同时操作两架直升机的能力。

朝雾级的反舰导弹发射器位于舰身中段,发射口分别朝向左右两舷,比初雪级的安排合理多了。这两组发射器最初装填鱼叉反舰导弹,后来已经换装日本自制的90式反舰导弹(AGM-84反舰导弹的日本版)。后四艘朝雾级做了一些改良,例如以新型的三菱电机OPS-24 3D电子扫瞄对空搜索雷达取代前四艘本级舰所使用的OPS-14C 2D对空搜索雷达,而此型先进雷达亦被后来的村雨级驱逐舰使用。

2000年后逐步被新一代村雨级和高波级取代,降级为地方队的训练舰。不过,由于日本防卫预算吃紧,无法即时发展新舰来替换初雪级。在此情况下,海自决定所有的训练舰都由较高龄的初雪级担任,相对较新的朝雾级则全数回到作战序列。因此,山雾号在2011年3月16日重回作战序列,恢复原本舷号,而训练舰队的空缺则由初雪级驱逐舰白雪号(TV-3517 ex-DD-123 )递补;而朝雾号则在2012年3月14日回到护作战序列并恢复原本舷号,由一艘初雪级驱逐舰濑户雪号(TV-3518,DD-131)接替成为训练舰;山雾号与朝雾号都配属于地区性的二线护卫队。但是由于2020年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DDG、DD、DE,数量已非常充足,且有最上级护卫舰(DX)快速服役,本级舰8艘已全部转入“二线”,或是退役。

舰长:137米

舰宽:14.6米

排水量:3500吨(标准),4900吨(满载)

航速:30节

续航:

武器:1座奥托·梅莱拉76mm舰炮;1座 “阿斯洛克”MK112八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两具三联装68式324mm鱼雷发射管。2座GE/GD20毫米“密集阵”MK15近程防御系统。1座八联装MK-29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舰载机:SH-60J警戒反潜直升机2架

舰员:220人

服役:朝雾号(DD-151)、山雾号(DD-152)、夕雾号(DD-153)、天雾号(DD-154)、滨雾号(DD-155)、濑户雾号(DD-156)、泽雾号(DD-157)、海雾号(DD-158)

朝雾级驱逐舰

朝雾级驱逐舰

朝雾级驱逐舰

阿武隈级护卫舰:

从海自成立之初的还是二战军舰水平的“曙”号护卫舰和雷级护卫舰开始,到逐渐成熟的五十铃级护卫舰,再到后来的专注反潜的筑后级和石狩级护卫舰,以及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的新一代夕张级护卫舰。这些护卫舰一直保持着千吨级吨位的水平,也因为吨位限制导致作战效能有限。于是日本海自在80年代推出夕张级护卫舰之后,继续研制新型护卫舰以取代老旧的五十铃级,这就是阿武隈级护卫舰的起源。

就外观而言,阿武隈级堪称朝雾级驱逐舰的缩小版,与之前的护卫舰有不小的差异。与石狩级护卫舰相同,阿武隈级也采用复合柴油机或燃气涡轮(CODOG),主机包括两具英国劳斯莱斯授权日本川崎重工生产的Spey SM-1A燃气涡轮,以及两具三菱重工的S-12UMTK柴油机,最大航速27节;此外舰上还装有KHI设计的MIA-02燃气涡轮发电机,功率1000kw。阿武隈级采用两具可变距大侧倾螺旋桨,能降低转速达1/4,获得更佳的静音能力。

本级舰的火力十分强大,反舰与反潜火力已经超过一些国家的驱逐舰。反水面方面,阿武隈级的舰首装有一门奥托·梅莱拉76mm舰炮,二号烟囱后方则装有两组四联装AGM-84反舰导弹或日本90式反舰导弹发射器。反潜方面,阿武隈级两烟囱之间装有一具仿自美国MK-112的74式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后方结构物两侧则各有一组模仿美国MK-32的68式324mm鱼雷发射器。防空自卫方面,阿武隈级的舰尾设有一座MK-15 CIWS,未来将换装为一具美制MK-49 21联装拉姆短程防空导弹系统,进一步健全自卫能力。

由于体积限制,阿武隈级并未设置机库以及直升机起降甲板,但是舰尾仍有一块直升机垂降补给区。相较于以往筑后级护卫舰勉强搭载阿斯洛克却没有足够的声纳侦测能量支援,夕张级仅配备反潜鱼雷与火箭深弹,阿武隈级拜体型较大便能从容地安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及包含舰首声纳、 大型SQR-19拖曳声纳在内的完整水下感测装置,更是日本海自首艘同时拥有阿斯洛克与鱼叉导弹的护卫舰。

阿武隈级护卫舰共计服役6艘,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服役,有四艘在第12护卫队服役,另外两艘在第15护卫队服役。日本海自将造舰重点放在金刚级驱逐舰、村雨级护卫舰以及亲潮级潜艇等大型主战舰艇上, 之后并无新一代护卫舰的建造计划。在本世纪初,舰龄较大的初雪级驱逐舰陆续转入二线,替换一些陆续除役的DE,这使得海自不需要建造新的DE来替代旧舰。由于海自在本世纪初面临预算和规模缩减,从平成24年度(2012年)开始,海自陆续为阿武隈级进行延寿维修工程。

舰长:109米

舰宽:13.4米

排水量:2000吨(标准),2900吨(满载)

航速:27节

续航: 20节3000海里

武器:1座奥托·梅莱拉76mm舰炮;1座 “阿斯洛克”MK112八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两具三联装68式324mm鱼雷发射管。1座GE/GD20毫米“密集阵”MK15近程防御系统。

舰载机:无机库,有垂直补给区

舰员:120人

服役: 阿武隈号(DE-229)、神通号(DE-230)、大淀号(DE-231)、川内号(DE-232)、筑摩号(DE-233)、利根号(DE-234)

阿武隈级护卫舰

阿武隈级护卫舰

在80年代各次被称为防卫计划大纲的建造计划中,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实力的扩大,海上自卫队的组织也进行了调整。根据大纲,作为主力舰队,共建立4个护卫队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八舰队,即一支以直升机驱逐舰为核心的,拥有8艘水面舰艇与8架反潜直升机的机动反潜舰队。

1986年日本参加演习时派出一支由八艘驱逐舰和八架反潜直升机组成的舰队,也称为八八舰队。日本海上自卫队所使用之术语中,「八八舰队」是指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其主力编组成水面打击群,每一个打击群都是由八艘水面舰以及八架舰载反潜直升机所编成,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便沿用其日本帝国海军之旧名,将此种编组称为「八八舰队」。是当时整个亚洲水面舰队无可争辩的最强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