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论孝,流传古今的郭巨埋儿故事传说-郑周友
春节论孝,流传古今的郭巨埋儿故事传说-郑周友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晋书》有如下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在位于林州市姚村镇的林州市第四中学校园内,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巨大的古墓,史籍记载这个古墓就是郭巨墓。《林县志》“地理陵墓”项下记载:“郭巨墓,在姚村集西,塚高丈余,周一亩,有石坊如杜乔墓,题‘汉孝子郭公巨之墓’。”;林县知县张应登于万历十四年撰《祭汉忠臣杜太尉墓记》载“林虑治北二十里为白佛社之姚村,有东汉忠臣杜太尉乔与郭孝子巨墓”。
该墓位于校园的后面,是一个大土堆。墓上有高大的槐树、榆树等树木。墓高约5米,中间建有一个凉亭,周围被砖墙圈了起来。墓的周长为100余米。该校校长郭万兴介绍,从前郭巨墓比现在看到的要高得多,也大得多,原来占地有1亩多,被当地人称为“姚村北山”,很多农民都到这里取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当时有人想用郭巨墓内的青砖盖学校,该墓曾被部分挖开过,发现墓门朝东,墓中的砖挖开后都风化了,就没有再挖,郭巨墓有幸被保存下来,后来被林州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王买金告诉到访者说,1957年他在四中上学时,郭巨墓前还有一个高四五米的大牌坊,牌坊上刻着“汉孝子郭公巨之墓”几个大字,可惜1959年牌坊被拆掉了。在林州黄华书院,立有明万历十四年林县知县张应登撰写的《祭郭孝子墓记》石碑。在林州市及周边地区出土的砖雕、石刻及古墓葬壁画中,也多有表现“郭巨埋儿”的内容。
建国后,林州市境内已发现和整理的十余座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如1992年5月在林县工商银行东侧发现并清理的一座金代壁画墓中有二十四幅孝行图,构图简朴纯练,说明孝悌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见张增午《河南林县金墓清理简报》,载《华夏考古》1998年第2期)
2004年7月,河南省文物局鉴定组还将1999年5月发现并清理的林州市城西幼儿园西边一座古墓内出土的一套“二十四孝”砖雕定为国家二级藏品,其中的第十二号雕砖为“郭巨行孝”。(见附图)左雕巨妻,头梳高髻,上穿交领红衫,下系长裙,双手抱幼童,幼童前额饰一刘海,穿交领衫。。右侧郭巨头束髻,穿黄色交领长衫,下穿袴,着靴,身体前倾,双手扶锹下插作挖土状。二人头上饰一束流云,下有墨书“郭巨”。
2007年11月2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经过的安阳县安丰乡的固岸墓地,发掘出了430多座千年古墓,出土了一具1400多年前的围屏石榻,上面雕刻的图案描述了“郭巨埋儿”和“丁兰刻木事亲”两则孝子故事,这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例。
干宝《搜神记》称“郭巨,隆虑人也”,清乾隆《顺德府志》称“郭巨字文举,其先河南林县人”,《内邱县志·郭巨传》称“郭巨,隆虑人也”。隆虑,古县名,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林县。据民国二十一年《林县志》“地理沿革”记载:
林县,古名隆虑,以山取名,见《水经注》。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简称一字始于金之林州,明改为县曰林县。魏晋以前之林虑,据《史志》及《水经》,考之其幅员去今不远。北魏分朝歌、林虑,共置临淇县……隋置岩州,今境分为三县,曰林虑……曰淇阳……曰临淇……唐宋疆域略同汉魏,金升节镇,元并辅岩,曾居有安阳郭之西部,未几仍复旧封。自洪武降州为县,明清及今皆因之,有沿而无革。
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安阳市代管。所以“隆虑”即林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林州市。
年近花甲的王买金祖籍林州市姚村镇三孝村,他曾担任林州市文化馆副馆长,近年专门从事地方文化的研究工作,对有关郭巨的资料和实物进行过多方面的搜集整理。如今在林州有很多关于郭巨的遗迹。
郭巨故里三孝村是一个行政村,由西孝村、北孝村、南孝村3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洹河的源头。“郭巨埋儿”的故事发生后,民间称三孝村为“埋子庄”,封建社会时官府提倡孝道,将村子改名为“孝子庄”。
在三孝村有很多关于郭巨的遗址、遗迹。在西孝村东头,有一个古券楼名叫郭巨券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下层石基高丈余,中有门洞,曾是人、畜、车辆出入该村的必经之路。券门上嵌有一块儿条形青石,青石上刻有“郭巨故乡”四个大字。券楼上层为三楹古式楼阁,内有碑刻。券楼南侧是郭巨故居遗址,据传这里在郭巨过世后成为一片空地,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都将这里视为“圣地”,既没有人占这块儿地方建造房屋,也没有人在这里种粮种菜。
券楼东300米处的洹河岸边就是郭巨埋儿处,村中的老人都能指出郭巨埋儿的具体位置。村中老人回忆,北孝村东头曾建有郭巨庙。该庙建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到1307年),庙门向西,周围有庙院,庙门的门楣上有楷书“郭巨庙”3个阳刻大字。院内有正殿三间,坐北朝南,并有碑刻数通。1958年,当地扩修公路时,郭巨庙被拆掉。
另外《林县志》中有关郭巨的记载还有:
“唐有忠孝乡。明时有四乡:贤孝、忠义、仙岩、孝感。”
乡贤祠、忠义孝弟祠祭祀郭巨;
嘉靖十六年郭樸撰《新建乡贤祠记》中提到郭巨;
由以上史籍记载,结合当地史迹,不管从历史资料还是从文化遗迹方面,似乎都可以充分证明这样一个事实:郭巨是林州人。
全国各地其他的“郭巨埋儿”故事:
蒙阴县岱崮镇说
康熙《沂水县志》“古迹”项下如此记载:“郭巨墓在县西一百里,按:《蒙阴志》有郭巨墓。郭巨原沂民,或蒙所载未详。有碑记。”但未说郭巨墓具体在什么地方。道光《沂水县志》“舆地山川”项下则记载:“梓水为沂蒙划疆分界之水,下会桑泉水而入沂者也。源自蒙阴井王庄西马头崮之老犍峪,东北流经贾庄南,东流至八亩地庄东,折而南流,经上旺庄城皇庙南,左合金星头水,南流,经丁家庄。
坡里集至云台官庄南入沂境,经大朱家庄前郭巨墓南,南流入蒙阴界,经柳树头庄南,合下旺水入沂境......至高庄前西南流,经佛庄西,合王庄水,西南流入蒙阴界。”这里记载了郭巨墓的具体位置:沂水境内的大朱家庄前。此处提到的“坡里”,今为蒙阴县岱崮镇驻地,“大朱家庄”原属沂境,今属蒙阴县岱崮镇。
再查蒙阴县志,康熙《蒙阴县志》记载:郭巨墓,位今岱崮镇天桥山前,史称“乾山之阳”,同时还详细记载了“郭巨埋儿”故事的具体内容:“汉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事。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巨挖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而道光《沂水县志》“人物孝行”项下记载的故事内容更为详细:“汉郭巨,东莞人,家贫,父早逝,事母每苦甘旨不继。有三岁子每分母食,乃与妻谋曰:‘吾不能致丰美以奉母,母又分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也。子可复得,而亲年不可复得,不如瘗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欲埋之,至尺余得黄金一釜,镌字十二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碑,载《兖州府志》。”
了解了“郭巨埋儿”故事的具体内容,且知道了郭巨墓的大体所在,就决定找机会去看一看郭巨墓,算是“仰慕孝贤,凭吊古迹”吧。
驱车来到大朱家庄村。一提起郭巨墓,村人皆知,都说当时有墓碑,有的说“文革”期间砸碎了,有的说被人拉走了,坟墓仅仅封土被铲平,并未挖掘破坏。
据村民讲以前郭巨墓周围的大片平地长满茂密的荒草,因墓处位置周围地势平坦,是大片肥沃的的上好土地,曾有人试图耕种,但随即冰雹大作,如此几番,再无人敢试。“文革”初期为破除迷信,郭巨墓墓碑被毁,封土铲平,才逐渐有人在此耕种,如今大片平地种植玉米,再外围四周是桃园。抬头四望,东西两面是大致呈南北走向的连绵山岭,墓西侧的梓河在村西略呈西北东南向流过。
明成化年间曾任沂水县教谕的江西吉水人张嘉吉凭吊郭巨墓,有《题郭巨墓》诗曰:“叠嶂回峰路几重,断崖荒垅见孤茔。志书已载当年事,孝感犹存旧社名。万壑雨晴泉有韵,半山云冷鸟无声。等闲历览春风里,怀古伤今倍感情。”描绘了当时凭吊郭巨墓时的所见所想。
如今郭巨墓具体位置已不可确指,只见坟西一呈南北向约一米高的地嵌中砌有墓碑类残块,上雕有饰纹,看不到任何碑文,具体属碑石的那一部分已无法判断,另砌有五六块长条石,可能是墓的盖石类。
四处看完之后,并未发现残碑有关于郭巨的任何文字记载,也不能断定这些残碑就是郭巨墓碑的残块。关于此地有郭巨墓,仅见于地方志和村民口头流传。郭巨是否为沂民,此地是否为郭巨葬地,甚有可疑之处。
济南长清说:
传为郭巨墓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济南城西南长清区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顶,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章帝、和帝时期(76~105)的墓地祠堂。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墓祠,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祠主待考。
据祠内题记和画像风格判断,建筑年代约为1世纪,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一说3.8)米,进深2.5(一说2.63)米,高2.64米。墙壁以厚约20厘米的石块砌成。
祠堂内外壁画,有历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最早的游人题记为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 和永康元年(167年)两则。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570)《东王感孝颂》。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图像。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是汉画像中少有的精品。在石祠山墙外侧刻有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在历史和书法艺术上有重大的价值。
孝堂石祠能够留存至今,当与它之后的墓地传说为郭巨墓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这一石祠也被称作是郭氏墓石祠。郭巨的孝名传遍天下,现在孝里这个镇名,即由此而来。原先,这个地方因地势低洼,被称作是水里铺,经“郭巨埋儿”事件之后,更名为孝里铺,现又简称为孝里。石祠所在的孝堂山,古称“巫山”,《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所言“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而在山上之墓传言为郭巨墓之后,此山也就更名为孝堂山。
郭巨的故事千百年来在长清广为流传,如果说这是一段讹传,最早把墓主人搞错的,就是刻在石祠西山墙外侧的《陇东王感孝颂》,最早将孝堂石祠之后的墓地确定为郭巨墓的,是《陇东王感孝颂》策划者胡长仁。
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时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在石室外壁刻了一篇《陇东王感孝颂》。全刻上下高 1.24米,左右宽2.18米,额高0.4米。额曰“陇东王感孝颂”,篆书两行。据碑文可知,撰文者为申嗣邕,书丹者为梁恭之。此颂书刻精工,字为隶书,但带有明显的楷化痕迹,结构近方,瘦削有力。文中提到:“……视听经过,访询耆旧。郭巨之墓,马鬣交阡。孝子之堂,鸟翅衔阜。”可见,当年陇东王胡长仁是从长老口中知道郭巨墓的传说,而且也认定大墓和孝子堂就是郭巨的。经过胡长仁的题刻,本来的民间传说,从此成为镂于金石的信史。
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凡来孝堂山并刻字留念的,基本上都认可这一说法。例如,就在颂文之后,有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杨杰隶书题刻,文曰:“大唐开元廿三年秋七月旬有五日,朝请大夫、守济州别驾、上柱国杨杰,因公务之□□□□□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爱亲,则郭公其人也,竭力以养,欢心而事,见分甘以□□□□□□□达天地,至德通鬼神。埋玉彰必死之期,得金表全生之应。实可谓人所不能,□□□□□□□□□重叙斯文,顾封树以长存,挹徽猷而不泯。杰闻‘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文其郭公□□□。”胡长仁在《陇东王感孝颂》中明确指出这就是“郭巨之墓”,墓前石祠因之也被称作是郭氏墓石祠。
不过,对于胡长仁的这一论断,后人一直都颇有疑问。宋人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中就曾表示“不知长仁何所据遂以为巨墓乎”,但终究没能推翻千百年来的传说。
直到现代,在重考古证据的疑古学风熏陶下,学者们才大胆地翻了案。从石祠画像看,并未发现任何与郭巨有关的故事,墓主人的身份,怎么看也像是一位汉代的地方高官。据横贯东西北三壁上部、场面宏伟的“大王出行图”推测,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卤簿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透露了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它们与埋儿奉母的平民郭巨,显然是完全不搭界的。从孝堂山的多处碑匾,也能看出各路学者的深意。如罗哲文先生题写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匾,只笼统言“郭氏”,不提郭巨(其实墓主是否姓郭也不确定),他撰写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一文,也似乎刻意避开对墓主身份的探讨。而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孝堂山汉石室”碑匾,则更为超脱聪明,干脆不着一字,管他姓郭不姓郭。
尽管对于郭巨是否到过孝里甚至还埋葬在孝里,史上并无明确记载,尽管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在民间,很多人却一直认为这座石祠的主人就是郭巨,并以此来感化和劝教后辈儿郎。也正因为此,这座石祠才历经千年而完好无损。“文革”期间,曾有一批大学生跑到这里,想以“破四旧”的名义摧毁这座石祠,但遭到当地村民的竭力阻挠而未能得逞。由此也不难看出郭巨的孝行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温县说:
但干宝《搜神记》同时也说郭巨“一云河内温人”,宋初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说“刘向《孝子图》曰:郭巨,河内温人”,《大清一统志·怀庆府·人物》也记载“郭巨,温人”。
河内郡温县,治所在今河南温县东。《嘉庆重修一统志·怀庆府》“建置沿革”记载:“温县,在府东南五十里……周畿内温邑,汉置温县。属因之。东魏天平初,改属武德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河内郡。唐武德四年,改县曰李城,并置平州,是年州废,县复故名,属孟州,八年属怀州。显庆二年属洛州,建中二年属河阳三城使,会昌三年属孟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属怀庆府。本朝因之。”“陵墓”项下记载:“郭巨墓,在府北沁水北岸。按《城塚记》:孝子丁兰、郭巨墓,俱在沁水北岸,而《府志》又载巨墓在林县西,《括地志》则云济有郭巨墓。……诸说不同,今并附著于此,以备参考。”
因未找到《温县志》及更多的相关资料,关于郭巨“温人”的说法暂不讨论。
内邱说:
清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郭巨,其先河南林县人,家贫,岁凶,侨居中丘(即今内丘)。”是说郭巨的祖先本是河南林县人,但不知“侨居中丘”的是郭巨还是“其先”,据《内邱县志》第40页“巨生于河南林县,金(?)丁内邱,卒于山东。肥城西水村亦有”,(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孝堂山祠在山东肥城。”)可知郭巨是出生在河南林县,后来为生活所迫,来到内邱谋生,再后来死在了山东,这又与山东沂水(蒙阴)、长清均传有郭巨墓有点关系了。
《内邱县志》“沿革”项下记载:“汉初为中丘县,魏属广平郡,晋升为中丘郡,石宪为赵安县,后魏省入柏仁县。柏仁即今唐山也。隋文帝避父讳改为中丘县为内丘县。”(第30、31页)后来又历经变化,至清代,因避孔丘讳,改“丘”为“邱”,属直隶省顺德府。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内邱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后先后属邯郸专区(市)、邢台专区(地区),1993年7月后属邢台市。
清代此地还建有郭巨塔、郭巨庙、慈仁寺、郭巨墓等建筑。
《内邱县志》“古迹”项下记载:“郭巨塔,在金提店西,巨获金处。”(第40页)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金店镇”条记载:“在河北省内丘县东部。传古‘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发生于此。原名金提店,后简化今名。古迹有郭巨塔遗址。”(戴均良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页)郭巨自从有了金子后,其中一半孝奉母亲,剩下另一半在金提店村北建了一座“慈仁寺”,并置买店铺用以济贫。
自此,村名改为金提店,后演变为金店。此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广为流传。附近一些村名(据说有20多个)也多与此事有关。如黄釜(寓意郭巨得黄金一釜)、文孝(原名闻孝,寓意崇尚孝德,后演变为今名)、礼义村(寓意注礼重仪)、留村(原名留孙村,寓意留住孙儿)、张麻(寓意歌颂郭巨之妻张氏舔犊之悌)等。《内邱县志》“乡村”项下载:“太师乡有西麻庄、东麻庄、塚圪塔、礼义村、孝子庄。”(第53、54页)内丘县东部流传一首民谣:“金提店,留孙村,郭巨埋儿获黄金……”据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郭巨塔在金提店西,相传郭巨获金处。”《内邱县志》记载与此同。后人建造的郭巨塔在金店村西200米,相传就是郭巨获金处,它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塔高6米,含座共7层,上窄下宽呈四方形。底层1.5米见方。塔身由青石砌成,座南面凿有一洞,洞内刻有佛像。文革中,郭巨获金处石碑断壁变成了残骸、郭巨塔所幸保留支离破碎的七截塔身躺在镇政府院内,石雕精美。
“郭巨庙在金提店(金店村),明弘治间(1488年-1505年)知县王宝建。后知县刘崇文合祀冯唐,曰忠孝祠;忠孝祠在县城南关外,明嘉靖间知县郑伯兴建”。(《顺德府志》、《内邱县志》)明嘉靖间内丘知县、无锡进士郑伯兴撰写的《建忠孝祠记》全文如下:
嘉靖丁巳仲春望日,余补任右刑之中丘。越三日,谒庙毕,展敬于贤,名宦之祠,惟荒宇颓然,而神位尚虚,乃某之诸生,邀其可与祀者六人,葺祠建主以祠之,既而诸生遂信余为好古士也。复进余曰:二缺典,明公既新叙制矣,惟邑有闻人,若汉都尉冯公唐,寓贤若汉孝子郭公巨,史册载之,里闾传之,匪啻诸英伍,宜建特祠,以为兹邑之光,明公其尚图之。余曰唯唯。退而考邑志,邑西有冯都尉墓,墓上有冯都尉祠,旁曰大冯村、中冯村,皆公之余裔列剧也。邑东有金提镇,镇故为郭公埋儿获金处,旁曰留孙村、闻孝村,公之遗旁沿者也。余叹曰:洵哉美迹,诚不朽哉。追崇阐扬,是宜在我,顾力如未逮,何也?而三月朔,邑人乔姓者,募佣掘土治垣,获古金一锭,佣窃以归,主觉而追之,乃献于公,凡四十一两。余曰:天意之成人若此哉!昔郭公以埋儿获金而养母成孝,吾以邑人献金而旌贤成祠,事若有玄机,若相学诸生之请可图矣。遂相地于城南,得雷坛隙地,后依城堞,前临阳河,西望冯公古莹十有五里,东望郭公故闾十有二里,乃以前金,纠工集材,为堂三,左右后室六,内外坊门三。是役也,官会锱铢之费,民会丝发之扰,遐迩欢忻。逾月工竣,后事者谓余宜诚志其岁月。夫冯公为汉室忠臣,郭巨为汉室孝子,一则产于中丘,一则寓于中丘,皆中丘之杰也。然其事至今已千载矣,前后牧中丘者,不啻数十百人,岂会慕二公而欲祀之者哉。顾或阻于时,或限于力,遂使二公之迹泯然于今。余猥何人敢于创典,但以怀贤之志,幸激于怀,遗金之获,适系其会,若二公精灵默余以成其事者,乃为书其颠末,贻之后人,以表祠之所由建云。(《内邱县志》第477—481页)
慈仁寺、郭巨庙、忠孝祠因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到文革时期都已被毁,难以找到遗址了。为了弘扬郭巨孝文化,当地镇政府组织村民在古塔原地又修建了一座水泥新塔,并竖立一通“汉孝子郭巨获金处”纪念碑,供人们观瞻。2007年11月,内丘县“郭巨孝文化”被河北省政府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这些历史记载以及现在的学术界考证,郭巨原籍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后流落到河北内邱县,即《忠孝祠铭文》所说的“郭也侨寓”,郑伯兴撰《建忠孝祠记》中所说的“寓于中丘”,(《内邱县志》第372、480页)“郭巨埋儿孝母”事应出在内邱县金提店(今内丘金店)。至于郭巨到底归葬何处,《内邱县志》中所列17座墓中并无郭巨墓,内邱到林县路程并不算远,所以不管郭巨卒于内邱或是别处,归葬老家林县的可能性大一些。至于山东传有郭巨墓,也许是郭巨曾到过山东,或山东亦有类似的事情而附会为郭巨事,但只是也许而已。
后记
千百年来,不少地方争传孝子郭巨的故事,且对当地的“郭巨墓”等史迹加以精心保护,不能不说明“孝”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人们希望通过它来弘扬孝道,教化后人。
何谓“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最初的涵义就是“善事父母”,即奉养父母。《辞海》、《辞源》秉承的也是这个意思。据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尧典》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尧帝在选择接班人虞舜时,就特别注意到虞舜的“克谐以孝”。到了春秋战国,儒家便把孝奉为“百行之首”。
《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经》里记载的孔子的话说得更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部《孝经》,是中国关于孝的第一部专著,从内容上看,它是孔子和曾子师生二人的对话,曾子问,孔子解答,最后由曾子整理而成。《孝经》提出了“孝治天下”的伦理宗旨,阐发了孝与人本身、孝与家庭、孝与政治、孝与社会的关系。它认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孝”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使孝的涵义逐步丰富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文化。
对于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清代的曾国藩曾有一句名言:“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概括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象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孙文三民主义演讲全文》“民族主义第六讲”)当代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也说“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习俗是孝敬父母”;“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存了四五千年,唯一地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还真正只在这一个‘孝’字上”;“中国人还真就靠孔子所提倡的一点点孝的真诚精神才支撑住了这洋洋两千多年的文明”。
可以说,源远流长、世代相承的孝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历代王朝无不主张并实施以孝治天下的背后,它也被异化为历代统治者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不难看出,“郭巨埋儿”的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西汉时汉武帝刘彻采纳学者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强力推行“三纲五常”等儒学主张的同时,还极力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郭巨孝母埋儿天赐黄金的故事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
- 抖音馒头下一句是什么 别人发馒头回嗷嗷就行了
-
2024-11-06 04:27:51
-
- 曹县庄寨镇自然村名称由来
-
2024-11-06 04:27:25
-
- 丑闻为何都被叫做xx门
-
2024-11-06 04:25:36
-
- 值得细细品味的39部武士电影
-
2024-11-06 04:25:12
-
- “四光书记”李亿龙 敛财无谓多少 贪色不分时间
-
2024-11-06 04:22:59
-
- 34部2020-2021复仇者联盟成员电影
-
2024-11-06 04:20:46
-
- 国内十五大喜剧明星都出演过哪些电影!第二位(陈佩斯)
-
2024-11-06 04:18:33
-
- 左宗棠收复新疆记:记录那些在民族危亡之时的灿烂星光
-
2024-11-06 04:16:20
-
- 铭记历史:济南事件又称济南惨案、五三惨案
-
2024-11-06 04:14:07
-
- 独家|外滩十八号谢幕,和一个时代告别
-
2024-11-06 04:11:54
-
- 法国大盗只用一把螺丝刀,堂而皇之偷走价值150亿的239件艺术品!
-
2024-11-06 04:09:41
-
- 地球公转一周大约是多久?支付宝蚂蚁庄园8月9日今日答题答案最新
-
2024-11-06 04:07:28
-
- 2019新片单,喜欢的请收藏
-
2024-11-06 04:05:15
-
- 一女嫁二夫
-
2024-11-06 04:03:02
-
-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 (雍也篇)
-
2024-11-06 04:00:49
-
- 影史上第一恶人“汉尼拔”的前世今生,他为什么要吃人?
-
2024-11-06 03:58:36
-
- 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及其“十四五”取向
-
2024-11-06 03:56:23
-
- 3本顶级耐看的异能小说,top榜必读小说,书荒的不二之选!
-
2024-11-06 03:54:10
-
- 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
2024-11-06 03:51:57
-
- 旅游地理
-
2024-11-06 03: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