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大小凉山中的小凉山是指哪里

2024-10-03 07:27 来源:网络 点击:

大小凉山中的小凉山是指哪里

云南的小凉山,一般是指以宁菠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县毗邻宁落的彝族聚居区。在有关这一地区的文献记载中,并未见有“小凉山”之类的山川字样,更未见有这一名称的由来的文字。只是从此地居民的传说中得知,这里的彝族是近一二百年来由四川大凉山迁入的,所以人们习惯称这些彝族居住的山区为“凉山”;或因将其与四川大凉山区别之故,一般又称这一地区为“小凉山”。从小凉山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可以看出,云南小凉山与四川的大凉山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

在小凉山的彝族中,至今还有许多自四川向云南迁徙的传说,而传说的主题,多与反对“利利兹莫”(居治凉山的一个彝族大土司) 有关。据说在距今13 代前,大凉山爆发了以曲涅系统的子孙阿宜楚皮为首的反对土司的斗争,那时候,今天小凉山的彝族的先人亦曾积极参与其间。据说今刘家(热可家) 的祖先阿宜一车即是反土司的首领阿宜楚皮的弟弟,也是那次反土司斗争中的人物。

据彝族记忆的家谱计算,这次斗争至今已有 13 代,每代以25年计,此一传说中的事件至今已有 300 年左右,其时大概在清初。这次斗争的结果,利益十司失败,由凉山腹地退居边沿地区,其对黑彝的种种剥削和统治自然也就随之取消。但随着土司的失败,凉山内部又产生了黑彝之间纷繁的械斗。其中,有为瓜分土司的土地、百姓等财产不公而发生的械斗,也有因宿冤未解而进行的斗争,据说这种无休无止的械斗连续打了数十年。

在这一斗争中,弱肉强食,胜利者的势力更加扩大,而失败者则濒于危亡的境地.那些斗争中的失败者为了免于灭亡,便不得不离开故土,向外迁徙。这就是一般传说中的云南小凉山彝族由来的历史背景。既然外迁的彝族是械斗中的败者,所以这些黑彝家支便不是大凉山中的势力强大者。有些黑彝虽然也是大凉山的大家支(如瓦渣、罗洪家),但外迁者又多是不同分支或本家支间斗争中的弱者,也是因难以立足大凉山而外迁的。

在今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中,作为贵族的黑彝,据说都是古侯、曲涅这两位远祖的后代。至今居住在云南小凉山的黑彝共有余、张、胡、米、刘等 5 家,他们都是曲涅的后代余家,彝称补约家,这部分彝族来得较早,已有七八代,不到 200 年的历史(因其第一代来者已是成年,而末代黑彝尚年幼,故应减去一代); 张家,彝称瓦渣家;胡家,彝称罗洪家;米家,彝称保姆家;刘家,彝称热可家,这4家来云南已有四五代左右,大约 100 年左

右的时间。从目前几家彝族迁居云南的时间看,皆未超过 200 年。但是,除前述曲涅的5 支子孙外,古侯系统的子孙亦曾在云南小凉山居住过,其中著名者是马家,此外还有且吉、别戛等家。据说这些人迁居小凉山比曲涅系统的家支早,而且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过优势,自然也与曲涅系统的家支展开过斗争,但是他们在斗争中逐渐居于劣势,并在今 30 年前最终败退到四川盐边、盐源,所以今天云南的小凉山已没有古侯系统的家支。这一史实说明,古侯系统的后人迁居云南还可能早一些,其迁居原因也由黑彝之间的械斗所引起,其辗转迁移至云南小凉山,当亦应在距今 200 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

在当地汉、纳西即此地自称之“摩梭” 等族中还盛传“黑彝保厂”的故事。据说清道光年间白牛银厂(即东升厂) 兴旺,但社会不宁,于是厂主们便请来了四川盐源的大黑彝武装来保护。又据清末自永胜迁居大村街(今宁落县治) 的汉族冯厥修老先生说,道光年间黑彝来保厂时宁落地区才有彝族,那时来保厂者只有6 户黑彝和他们带来的数十户“百姓”(娃子)。至今老人们还记得,数十年前白牛厂上还有一个“矿王菩萨”的庙,此菩萨披毡跳足,巨大的包头帕上还伸出一个尖结,手执矿石一块,据说此神即是“罗罗人”(凉山彝族称此神像为“诺苏不兹”,即“彝族泥菩萨”之意)。又有人说,此人是白牛银矿的发现者。由此可见,小凉山彝族在云南的发展可能与道光年间兴办的白生银厂有关系从这些各族的传说来看,小凉山彝族迁来的时间亦不过 200 年左右。

关于大凉山彝族迁居云南小凉山的历史记录绝少,但从一点零星的文字中也可证明,以上有关彝族迁入云南的传说,基本上是与史实符合的。在小凉山地区有关的方志记载里,200 多年前的乾隆时代还没有“黑彝”的文字记载,但在清末的光绪年间,黑彝已经在蒗蕖土司区繁衍发展起来,所以在方志中也就得到了一定地位。

早在元代,即大凉山彝族迁居云南的四五百年前,小凉山已属于封建王朝设立的土司的统治地区,这里的土司和其他地区的土司一样,是世袭的管土管民的统治者。土司之下有一套严密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制度,属下的百姓类似农奴,他们世代耕种着土司的土地,按例向土司纳租服役。凉山黑彝及其所属娃子迁居到云南,主要是居住在永北厅所属的落菜土司地区。此外,在永北章土司地区、高土司地区以及羊坪土千总 (今属永胜) 地区、永宁土司地区,亦先后有凉山彝族迁入。

以蒗蕖土司地区为主的小凉山地区,除了白渠坝、八耳桥坝和永宁坝等几个山间盆地和拉鹿河、蝉战河等十几个狭小的河谷区以外,基本上都是高山地区。从有关方志记录和当地各族人民的传说得知,这一带地区历来都是山多地广、人口稀疏,除了几个小坝区、河谷区和少数山间缓坡地区外(即今可种苞谷和水稻地区),其他广阔的山区还没有人居住和耕种。有些著名的高山平坝也没有用于农业,如海拔 3000 多米的牦牛坪,在一百多年前还是落冀土司的牦牛场。

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迁来之后,就在这些荒山老林的山区住下来,他们向土司或土司的百姓租过来一片一片的地,按照他们久已熟悉的生产方式砍林烧山,种上了山区可以生长而彝族又擅长种植的养子和马铃薯,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收成。就这样,“凉山”大块一大块地被开辟出来,彝族也就因此而繁盛起来。据老人们估计,至清代末年,小凉山彝族已经发展到两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