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几个有趣的文字游戏,聊取君等一笑

2024-12-24 04:13 来源:网络 点击:

几个有趣的文字游戏,聊取君等一笑

今天说几个不错的文字小笑话,都是古人做得文字游戏,仔细想想颇有意境,颇多趣味,心里深喜,与君等共享。

唐代,某人参加科举考试,在文中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昧昧我思之。”该考生误将“昧昧”写成“妹妹”,成了“妹妹我思之”。主考官韩愈读后不禁哑然失笑, 提笔在旁边批道: “哥哥你错了。”“哥哥”对“妹妹”,“我”对“你”,“思”对“错”,“之”对信“了”,连起来还有意思,而且一语双关,信手拈来,恰成妙对!

一个秀才写了一篇文章请一老先生评点。老先生阅后,批道:“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见是杜甫名句,暗自高兴。

而老先生的弦外之音是:不知所云,(不知道黄鹂叫的什么),离题万里(白鹭离鸣叫,即啼ti,还很远)。

据说,欧阳修曾经给三篇蹩脚文章排等次。他给这三篇文章分别加上了评语:“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

“放狗屁”说这篇文章还是人写的,只是狗屁不通;“狗放屁”说文章都不是人写的,是狗放的屁,说的还是文章,没涉及到攻击人;“放屁狗”说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一只只会放屁的狗。这三个评语,语序不同,但等次已明,而且感情色彩鲜明,真令人拍案叫绝!

清代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才疏学浅。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卷末写道:“我是中堂李大人之亲戚。”“戚”不会写,写成“妻”,成了“我是中堂李大人之亲妻。”。

考官见了,又好气又好笑, 批道: “故我不敢娶。”但故意把“娶”写成“取”,以毒攻毒,实在有趣。

郑逸梅在《逸梅杂札》中说:“清末苏州府学中学堂国文教员是王鹤琴,学生作文滥用‘而’,王鹤琴批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意思是说: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共用了十个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