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辉煌人生

2024-11-06 05:20 来源:网络 点击: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辉煌人生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六岁。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正平二年(452年),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四十五岁,追封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辉煌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东宫,生父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嫡长子拓跋嗣。拓跋焘出生时,体态容貌与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惊奇,高兴地说:“将来能达成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啊!”

天赐六年(409年),道武帝拓跋珪去世,拓跋焘的父亲,即皇太子拓跋嗣继位,是为明元帝。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拓跋焘为泰平王,并任命拓跋焘为相国,加授大将军。

同年五月,拓跋焘监管国事。十一月,拓跋焘亲自统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命拓跋焘总管朝中事务。拓跋焘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登基为帝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焘正式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为北魏太武帝。

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故都。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

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他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年)九月,拓跋焘大集士卒,治兵于东郊,准备北征。十二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

始光二年(425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大举北伐,东西五道并进,大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并没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攻灭胡夏

始光二年(425年)胡夏的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其子赫连昌继位。拓跋焘闻知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遂乘机西伐。始光三年(426年)九月,以司空奚斤领一军袭蒲坂,宋兵将军周几领一军袭陕城,进逼关中重镇长安。

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城,行至君子津,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魏军亦先后占领弘农、蒲坂、长安。

始光四年(427年) ,魏军攻胡夏都城统万城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大获全胜,俘虏赫连昌,赫连定即位于平凉。

神麚三年(430年)拓跋焘再攻胡夏,夺取安定、平凉、长安、临晋、武功等地,尽得关中之地,自此胡夏名存实亡。

统一北方

当拓跋焘大举攻夏之际,柔然见魏军方有事于西方,又屡屡侵扰边界,神麔元年(428),柔然骑兵万余攻入塞内,大掠边民而走。因此,拓跋焘决定再行北伐柔然。

神麔二年(429)四月,拓跋焘治兵于南郊,分军遣将,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同会于柔然可汗庭。五月,东道魏军到达漠南,舍弃辎重,轻骑奔袭。大檀弟匹黎先闻有魏军来攻,帅众欲来救援,恰遇西道魏军到达,被魏军击溃。

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六月,到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西至张掖水,北越燕然山,原来受柔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落之多,所获牛马百余万匹。

七月,拓跋焘引兵东还,回到漠南,闻东部高车屯驻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人畜甚众,遂遣左仆射安原等领骑兵往攻之,招降东部高车数十万落,将他们劫往漠南北魏控制地区。十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

延和元年(432年)后魏攻打北燕,燕主冯弘送小女儿(即左昭仪冯氏)进宫和亲。延和二年(433年)魏朝又攻占了宋、魏之间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胡夏灭亡后,北凉向魏国称藩,后魏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

太延二年(436年),魏军攻克北燕国都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燕灭亡。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以南凉的最后一代君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破羌为向导,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国君沮渠牧犍在内外交困之下,带文武百官面缚出降。北凉灭亡。

从神麚四年(431年)到太延五年(439年)的九年中,拓跋焘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消灭,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统一于魏朝大旗之下。

镇压盖吴

拓跋焘推行的政治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推进了鲜卑(有学者主张锡伯族就是鲜卑族后裔,但证据不充分)封建化的进程,但拓跋焘毕竟是封建帝王,没有摆脱民族的界限,更没有停止过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在拓跋焘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自东汉以来聚居于湟中,其后渐分布于秦、陇,杏城镇等地。后魏平定关中后,在这里设置军镇,加强对卢水胡的控制。大魏政府迁徙泸水胡人,加重其赋税。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

起义爆发后,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广平率领向西南攻取新平(今陕西省彬县)、安定(今甘肃省临泾县);一路向东南攻取临晋(今陕西大荔南),从东面威逼长安;盖吴自领一军攻取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北),直插渭北,准备进攻长安。拓跋焘急忙调发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骑兵赶赴长安,又令将军长孙拔调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

与此同时,聚居于河、汾间的河东蜀在薛永宗领导下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十一月袭击魏在河东的牧场,夺取马匹,组织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骑兵,在汾曲发动起义。盖吴派人和薛永宗取得联系,薛永宗接受盖吴的任命为秦州刺史,先后攻取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逼近潼关,队伍亦发展到五万余人。

两支起义军连衡相应,结成犄角之势,声威大震,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东及河东,以陕西中部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处于起义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盖吴派使臣赵绾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

在关中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由殿中尚书乙拔将三万骑讨盖吴,西平公寇提将万骑讨白广平,自领主力进攻薛永宗。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正月,大军兵临汾曲,利用当地豪强建立壁垒,隔断薛永宗和盖吴的联系,随后乘起义军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发起突然袭击,镇压了这支起义军。

二月,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至洛水桥(今陕西省大荔县)。盖吴闻讯后北撤,在杏城遭到魏军包围,损失严重,再次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盖吴被叛徒所杀,起义军被镇压。

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只从统治者的得失利弊去选择对待人民的做法,只将人民视为服务统治者的工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只利用水,却不在乎水。

大破柔然

柔然在魏朝建立之初就是其大敌。拓跋焘十二岁便远赴河套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焘即位后不久,柔然可汗牟汗纥升盖大檀率六万骑兵进犯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拓跋焘率轻骑赴击,被柔然军包围达五十重,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这才稳定了军心。后北魏军射杀柔然大将於陟斤,柔然乃退。

始光二年(425年),拓跋焘整顿兵马,突袭柔然,大破柔然军队主力。从此,拉开了魏朝对柔然的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神麚二年(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取道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军长途奔袭,出奇制胜,很快就抵达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俘虏敌军甚众。这次的战果十分辉煌,被称为北魏破柔然之战。

从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的25年间,拓跋焘13次率军进攻柔然,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扩地千余里,后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从此之后,柔然一蹶不振。这是既汉武帝重创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碑刻之狱

崔浩历仕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无论是平定北方、西域诸国还是对南朝作战,崔浩的谋策都对大魏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崔浩官至司徒。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谋略的大家,却不善自谋。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魏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而当时后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加之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书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大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

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完全开化的胡人武夫,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由于燕赵汉人的几个大族遭受沉重打击,魏朝一直欣欣向荣的制度性汉化蒙上了一层阴影。《魏书》评价: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确实,崔浩掌权后,“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提高了汉人高门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鲜卑勋贵的跋扈。但是,从本质上讲,崔浩的所有行动皆是服务于魏朝皇权统治,只是在后期因一直受世祖宠信而“得意忘形”,最终竟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校胜其上”,完全忘掉了道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宗旨。虽有如许“闪失”,笔者认为,拓跋焘也不是一直深思熟虑地想杀掉作为“汉族”的崔浩。一向以来认为世祖杀崔浩是鲜卑贵族报复汉族的种族矛盾的暴发的看法是化简为繁,小题大做。

拓跋焘晚年,酗酒成性,喜怒无常。崔浩以往触动了很多北魏权贵们的利益。崔浩此番修史立碑的举动,让北魏权贵们感到耻辱,于是就有人状告崔浩修国史“暴扬国恶”。在众多北魏权贵们的鼓动下,魏太武帝族诛崔浩而赦免高允,事后,拓跋焘也常常因此后悔,认为不该杀崔浩。

南击刘宋

神麚三年(430年),大宋皇帝刘义隆北伐,魏朝将士王慧龙、韩延之、安颉等人率军顽强抵抗,反击宋军,宋军无力抵抗,北魏先后攻克金墉、洛阳、虎牢、滑台等地。此为后魏南朝第二次大战(第一次为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同南朝刘宋的大战)。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南朝宋经过元嘉之治后,国力昌盛,使得宋文帝刘义隆幻想”封狼居胥“。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秋七月,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北伐。刘宋前期进展顺利,夺取了济州,进兵围困滑台。

但是到了十月,北魏拓跋焘准备反攻,先派猛将陆真突入重围,安抚滑台守军,随后,一举击溃了刘宋东路军的王玄谟所部。从洛阳东进的拓跋仁击溃了刘宋中路军的到坦之所部、梁坦所部。拓跋焘进兵东平,迫使刘宋军队放弃了济州。

拓跋焘命令诸将,可以不顾坚城在后,兵分五路,大胆的向南长驱直入,纵深穿插:拓跋仁从洛阳出兵直趋寿春,长孙真直趋马头,拓跋建直趋钟离,拓跋那直趋下邳,拓跋焘亲自率领中路军攻向邹山。北魏对外号称拓跋焘的中路军有四十万人,而刘宋认为拓跋焘的中路军有十万人。

在鲁郡太守崔邪利投降拓跋焘之后,拓跋焘派遣使者以太牢祭祀了孔子。拓跋谭歼灭了胡崇之等人的三座大营,又在一夜之间击溃了臧质的大军。拓跋仁攻破了赵淮防守的悬瓠,攻破项城,大破刘康祖所部,俘获胡盛之、王罗汉等人。

到了12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这几路北魏远征军,都是在同一天来到了长江的岸边,“其军锋杀掠不可胜算”。除了几座坚固城池之外,凡是北魏远征军所经过的城邑,刘宋几乎都“望尘奔溃”,投降北魏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刘宋方面也自知“北伐败辱,数州沦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百守千城,莫不奔骇”,于是,宋文帝刘义隆被迫遣使向北魏求和。拓跋焘几路远征军虽然都进兵至长江北岸,但魏军还不具备渡江灭亡南朝的条件,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爆发疾疫,于是北归。

北魏听闻盱眙有积粟,欲抢夺来作为北归之资,但在臧质、沈璞等人的抵抗下,攻城不克,损失惨重。而疾疫愈演愈烈,已经呈现“疾疫死者甚众”的北魏军队在大量的掠居民、焚庐舍之后,回到了魏国。至此,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而刘义隆只落得了“仓皇北顾”。

遇弑而死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后又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景穆太子拓跋晃。正平二年二月初五日(452年3月11日),宗爱怕被太武帝诛杀,先下手为强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时年四十五岁,在位二十九年,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谥曰太武皇帝。

如何客观的评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1、反面评价: 太武帝拓跋焘,十六国乱世的终结者、元嘉盛世的毁灭者。

十五岁那年,他父亲明元帝拓跋嗣去世,拓跋焘正式执掌北魏大权。

当时的中国北方,十六国分正在纷争已经将近120年,除了北魏之外,还有北凉,北燕和胡夏。

拓跋焘先灭胡夏,再灭北燕,最后攻灭北凉。

完成了十六国时代的统一,使得北方有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内部环境,同时多次带兵重创附近的外族,使得北魏国威扬名塞外。

在内政上,强力推行汉化改革,整顿吏治,亲近士族,使得北魏国力愈发强盛。

为了统一天下,两次率军攻打刘宋,但是都功亏一篑。

他晚年为了整顿财政,有了灭佛一事。所谓的“三武一宗灭佛”,本质都是为了整顿财政同时收拢人心。

而后又发觉士族尾大不掉,于是发动国史之狱,引发士族强烈不满,再加上性情愈发暴躁,最终身死于宦官之手。

总得来说,是一个文韬武略、过河拆桥、心狠手辣的皇帝。他心里想的是他的北魏天下,用的上的时候就用,如果你威胁了我,那么无论你功劳多大,都要收拾你全家。

2、正面评价: 但是同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位期间,借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时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也极为罕见。此外,他广泛搜罗汉族士人,整肃吏治,修订律令,督课农桑,崇尚儒学,推动了魏朝的封建化进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是谁?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

拓跋嗣生平简介: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出生在392年的时候,是道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在北魏时期是第二个统治者,他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处理朝政和开拓疆土,曾经几次亲自带领着士兵外出征战,因为长期的辛劳最终患上重病离开了人世。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文武双全,非常懂得勤政爱民,在北魏时期的名声非常的好,对历史的发展也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作用。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表现地非常出众,他的弟弟清河王曾经因为叛乱而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拓跋嗣则带领士兵平定了这场叛乱,在409年他终于成为了皇帝,将年号改为了永兴,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任用贤官能人,给百姓带来了很好的生活,而北魏也在他的治理之下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登基的第二年,他下令长孙嵩等人向北征伐柔然,然而他们却被柔然的兵力围困起来,随即拓跋嗣带着士兵亲自前去征战,柔然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快就逃离,不战而胜的北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414年的时候他再次带领士兵前去征战柔然,在取得了胜利之后,让北魏的领土范围扩大到了河南地区,而他继续励精图治,准备接下来南征的相关事宜。在422年他带领士兵前去攻克虎牢关,从此后黄河南岸等地区都成为了北魏的领土,然而他自己却在亲征的时候生了重病,在423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母亲是谁?

明元密皇后(?―420年),杜氏,名不详,魏郡邺县人,平阳威王杜超之妹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妃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生母。

生平简介:杜氏初以良家子身份选入太子宫,得到太子拓跋嗣宠幸,生子拓跋焘。拓跋嗣即位后,封为贵嫔。泰常五年(420年),杜氏去世,谥号密贵嫔,葬于云中金陵。拓跋焘即位后,追谥杜氏为密皇后(因拓跋嗣谥号为明元,故称明元密皇后),配祭太庙,又在邺县为其立庙,刺史四季祭祀。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有哪些?

1、赫连氏,匈奴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其父是夏国武烈皇帝赫连勃勃。 北魏太武帝始光五年(戊辰,公元428年),北魏太武帝西征夏国,攻占夏国都城统万(今陕西榆林),赫连氏的哥哥赫连昌逃至上邽(今甘肃天水),赫连氏则与其他夏国宗室被北魏俘虏,她与两个妹妹成为拓跋焘的嫔妃。

拓跋焘是北魏时期比较杰出的君主,在位三十年,经过他的南征北战,终于结束了中国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使北魏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

公元432年,赫连氏被立为皇后,想必她通过了拓跋家族铸金人的习俗。史书对太武帝年间赫连皇后的活动记载很少,赫连皇后无子。

公元452年,宦官宗爱暗杀了太武帝,矫称赫连皇后之命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余为皇帝,而没有拥立太武帝的长孙拓跋濬(451年去世的太子拓跋晃长子)。

拓跋余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赫连皇后参与了宗爱的阴谋。十月,宗爱又暗杀拓跋余,大臣杀死宗爱拥立拓跋濬为帝,是为文成帝,赫连皇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公元453年三月赫连太皇太后卒,葬于云中金陵,谥号太武皇后。

2、敬哀皇后贺氏,本姓贺兰氏,鲜卑族。代郡(今山西省代县)人,嫁给太武帝拓跋焘为夫人,生下景穆太子拓跋晃。神䴥元年(428年),去世,追赠贵嫔。文成帝拓跋濬即位,追谥敬哀皇后,葬于云中金陵,配飨太庙。

人物生平: 贺氏少孤没有父兄等近亲嫁给太武帝拓跋焘为夫人,神䴥元年(428年)生下景穆太子拓跋晃。同年去世,追赠贵嫔,葬于云中金陵。

延和元年(432年)三月丁未太武帝追赠贺氏为皇后 文成帝拓跋濬即位,追谥敬哀皇后,配飨太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女有哪些人?

1、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太武帝拓跋焘长子。明慧强识深明佛法,被册立为皇太子。太武帝攻打北燕和北凉时,委任拓跋晃留京总理朝政。为政精明洞察细微。后追随太武帝攻打柔然,参决军国重事。其父太武帝下诏灭佛时,父子产生矛盾。拓跋晃屡谏不从,只好自己设法,得以保全很多和尚。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为宠臣中常侍宗爱所害,忧虑而死,时年二十四岁。

中常侍宗爱,有很多违法行为,拓跋晃很讨厌他。朝中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二人都很受拓跋晃宠信,掌握不少权力,都跟宗爱不能和睦相处。宗爱恐怕自己会被仇尼道盛等检举揭发,于是编假话向太武帝控告二人有罪,太武帝偏信。下令将仇尼道盛等斩首示众,东宫内有很多官员被牵连进去,也都被斩首。拓跋晃因此忧虑过度成疾,在东宫逝世,时年二十四岁。太武帝后来知道儿子拓跋晃皆是冤枉,后悔已经迟。之后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即位,才追遵拓跋晃为景穆皇帝。

2、拓跋伏罗,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太平真君三年受封晋王,加任车骑大将军。后来,拓跋伏罗统领高平、凉州各军讨伐吐谷浑君主慕利延。军队到达乐都,拓跋伏罗对各将领说:“如果走正路,恐怕军队的声势先传出去,他们必定会远逃。如果潜伏军队出其不意,这是邓艾擒获蜀将的计策。”各将领都感到为难,拓跋伏罗说:“率领军队制服对方以取胜,在万里之外选择便利,不待请命是可以的。”于是从小路行走。魏军到达大母桥,慕利延的军队惊慌地逃奔白兰,慕利延哥哥的儿子拾寅逃到河曲,魏军斩首吐谷浑军五千多人,降服他们一万多家。太平真君八年,拓跋伏罗去世。没有儿子,封国削除。

3、拓跋翰(?―452年),鲜卑族,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椒房舒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初封秦王,官拜侍中、中军大将军,后改封东平王。

拓跋翰为人忠诚正直,因此百官都很畏惧他。后来镇守枹罕,以信义恩惠安抚众人,受到羌戎的敬重顺服。

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尚书左仆射兰延等认为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年幼,想立拓跋翰为帝。但侍中薛提认为拓跋浚是嫡亲皇孙,不应废黜,应选为继位人,而另选国君。兰延等人讨论很久也没决定下来。宗爱得知后,认为他已得罪太子拓跋晃,平时又讨厌拓跋翰,只跟南安王拓跋余关系密切,想立拓跋余为帝,于是秘密将他迎入宫中,然后将兰延等人以及拓跋翰杀害。

4、南安公主,本姓拓跋,名字不详,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时期公主,太武帝拓跋焘的女儿。 适婚的年龄,嫁给明元皇后的哥哥、阳平公杜超,生下儿子杜凤皇,不知所终。

5、上谷公主拓跋氏(?-?),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之女,生母不详。北魏恭宗(追尊)拓跋晃姐妹,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的姑姑。

上谷公主先嫁代人乙瑰,乙瑰和平年间(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薨逝,时年二十九岁。

上谷公主后改嫁朔方人宿石,天安初年(466年),宿石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进爵太山公,为北中道都大将,延兴元年(471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