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兴国县长子之潋江镇

2025-01-10 23:15 来源:网络 点击:

兴国县长子之潋江镇

潋江镇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南,潋、氵岁(三点水加个岁字)二水汇合口西岸。北距省会南昌市346公里,西南距行署驻地赣州市82公里,除镇东中段以氵岁水界长冈公社外,均与五里亭公社相连。地域呈南北长条形,面积约2平方公里,最高处瑶冈脑,海拔160米;最低点南门外,海拔140米。处亚热带,属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气温,常年18.9℃,1月7.2℃,7月29.3℃;≥5℃积温6,373.6⁰,≥10℃积温5,669.7°。无霜期284天,初霜12月上句,终霜2月下旬。年降水量1,493.9毫米。镇人民政府驻十字街,辖背街、南门居委会。有3,159户,16,961人(均为城镇人口);除汉族外、余有回、满、畲、瑶、壮、黎等少数民族31人,占总人口的0.18%。

据清道光四年《兴国县志》记载:此地在唐、宋时为赣县丰乐乡。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立县治,至解放前夕均为潋江镇。因处潋水之畔故名。

1949年8月解放后,属第一区(城关区),分为6个临时支前委员会。同年10月改为解放(西街)、民主(东街)、胜利(背街)街政府。1951年合并为东、西街街政府。1953年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下设13个选区,仍属第一区。1958年属红旗人民公社,次年改名城关公社,城镇为街道管理区,后又改为背街、治平观、南门居委会。1961年撤销城关人民公社建制,成立公社一级的城关镇。1983年更为现名。

明天启《赣州府志》记:兴国建邑,“环土墙三里许”。宋端平年间(1234-1236),主簿王旬《赡学钞记》说:“修城,委尉项公演掌之”。自后,历代兴毁扩拓,相继修补。解放前,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有背街、永福街、横街、大街、十字街和东、西街。解放初,将背街拆除改建;1959至1960年,开辟从瑶冈脑至背街东北口的红军大道和接此北延至雷达部队的凤凰大道,全长2,000余米,宽30米;原永福街陡坡,于1973年降低4米,铺成一条长约300米,宽11米的水泥缓坡;加上沿江路、菜市场、人工湖、红军村、汽车站、旅社、激江大桥和1983年10月1日落成通车的七拱钢筋水泥红军桥等新建筑群,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凤凰大道、红军大道、背街和大街为主干街道。凤凰大道为机关、文卫、金融区。中共兴国县委驻中段东侧;县人武部在北端西侧;县一中、兴国师范及其附小、保育院,与县人民医院隔道东西相望;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会堂、银行、百货商场以及民政、农机、文教、卫生、税务、农业、粮食、邮电等局,分布大道两侧,城镇中心的横街驻县人民政府,平固街口东侧驻公安局。红军大道东北侧和平固街,分建电影院和影剧院,永福街为布匹、日用百货摊版区,治平街为农贸区,潋江书院、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是具有纪念、参观意义的人工建筑。潋江书院在雨坛脑坎下,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典建筑物。据旧《县志》记载,该书院建于清康照六十一年(1722),乾隆三年(1738)重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嘉庆十六年(1811)、成丰七年(1857)多次重修;直至1929年毛泽东同志来兴国时,才形成上、中、下三厅和两边带走廊的四合院。

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红军大道西南侧。造型为宫殿式。1958年建,1968年11月正式开放。后院鸡心岭是1929年中共兴国县委召开5,000余人群众大会旧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讲了话。

革命烈士陵园在瑶冈脑长宝山上,原在鸡心岭,1978年冬迁建现址,造型为“回”形。纪念碑和馆内外,集有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和兴国革命老前辈陈奇涵等的题词。

镇办企业有建筑工程队、被服厂、修配厂、理发社、卫生所和绣花厂等,年产值30万元。

有一小,二小,教职员工68名,在校学生1,769名。

解放前,仅有泰(和)银(坑)公路通过。1958年古(县)高(兴)、兴(国)江(口)公路建成后,每日与南昌和赣州均有班车往返,跟各公社(场、镇),均有公路相通。由于河道淤塞,缺乏水上航运。

欢迎关注微信同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