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他是孔子命运的改变者,也是一介楚狂人

2024-10-15 23:26 来源:网络 点击:

他是孔子命运的改变者,也是一介楚狂人

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中国》中,有这样的一幕,孔子落魄之时,遇到了一位出国的隐士。当时的孔子还是追随弟子众多,不少人景仰。这位隐士当着他的面质问道:“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这句话说在什么呢?

他说,凤凰啊凤凰,这世道人心不古了,多么悲哀啊,过去的没办法弥补了,当下也不能改好一点吗,完了完了,今日的从政者都完了!说完之后,这人就走了。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人被称为楚狂的人,接舆。

接舆放在今天,可能就是个疯子,举止怪诞,虽然这个名字不为大众所知,不过《论语》《韩非子》《荀子》等书里面都有记载这个人,而且还是多角度进行记载的,所以这个人应该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荀子》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閭擅强。”

能看出,接舆应该也是周朝历史当中存在的人物。

关于接舆,有这么一件事情。

当时接舆的妻子去集市买东西了,楚王的使者就拿着百金去请他治理河南,但是接舆没同意。

他妻子回来之后说:“你年少时候为了道义,一直到老了被人遗忘。门外的车轮印字怎么那么深?”

接舆讲了事情经过,轮子印记深是因为钱多。

他妻子就说:“君王让你去你不去是不忠,但是去了就放弃了道义,我们离开吧。”

最后两个人就隐姓埋名了。

从这也能看出,接舆和他妻子都是高洁之士。

史料当中,还有一个令人注意的点,那就是接舆剃头了。剃头在现代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

《楚辞》当中有记载:“接舆髡(坤音)首兮,桑邑羸行。”

楚国在中原国之间是不太受待见的,被认为是荆蛮之地,但是楚国对于头发和中原保持了一致。越国人才有剪头发的习俗,楚国没有,所以作为楚国人,接舆的这一举动可谓之“狂”。

那么接舆剪头发为了什么呢?

为了不当官。

楚人正常发型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楚昭王即位的时候,吴国就多次讨伐楚国,后来伍子胥还挖开了楚平王的坟墓鞭尸泄愤,楚昭王闻声而逃。当时屈原也是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接舆就为了不做官,把头发剃了。因为按当时的礼法,剃头算是刑罚的一种,犯了罪的人是不可以辅佐君王的,接舆也是为了自保。

髡发

孔子和接舆处在同一时代,那么怎么看待二者的处事方式?

前面说,接舆鲁国孔子的时候唱了那么一首歌就走了,自己也不做官,就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当一个隐君子,《庄子》里面对于接舆是非常欣赏的,也能看出接舆本人更偏向于道家思想。他当时唱这个歌,也是想让孔子不要做无用功了,赶紧找个地方归隐,远离纷争吧。但是他又没有坚持去劝孔子,反而“趋而避”,点到为止,也能看出他内心很矛盾。

孔子和接舆,同样都是看清了当时的世道,同样都是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两人的结局却全然不同,一个荒凉离世,一个长寿善终。

在我看来,孔子的坚守确实值得赞扬,但接舆比孔子还是认识更为清醒一些。孔子提倡得认证和礼乐制度确确实实是适合太平盛世的国家治理,但是在那么混乱的局面之下还提倡这些,显然是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的。接舆认为,在当时社会从政是一种德衰的表现,贤者应该保全自己的德行,做到真正的清高,虽然这种想法有些自我或者消极,但是在个人无力回天的时代之下,并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倘若孔子能够有所变通,他的思想会不会最后能得到君主的采纳?

关于入世还是出世,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接舆的清高受到了赞誉,但是从家国角度来看反而是缺少了一些情怀,也许他只适合生活在盛世,能够一展他的抱负。孔子备受赞誉,他开私学,普教化,倡仁政,对于现在来说仍旧有借鉴意义,但是他后期的固执和不知变通,却又让他落了个惨淡收场。

接舆此人,虽然在第一集当中的镜头非常之少,但是对于孔子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那时开始,孔子怀揣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因为他知道,出过楚国国君死了,自己的一腔抱负终究未能实现。

只是不知在孔子离世的时候,是不是还存留着一丝丝匡扶天下的希望?是不是也会怀念意气风发之时,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接舆在离世的时候,是否也会感叹一声,如果孔子归隐了,二人是否能成为一生之交?

但是不管怎样,历史总是奔流不息的,孔子和接舆,两位狂人,最终都成为了两颗灿烂的星辰。

最后,也推荐大家去看看《中国》这部纪录片,其画面和构图都非常有历史感,没有人物台词,没有夸张的美颜滤镜,单凭画面和解读就能让人深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之美。

附上几张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