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七七事变,矛盾纠结的宋哲元与英雄气短的二十九军

2024-10-03 07:52 来源:网络 点击:

七七事变,矛盾纠结的宋哲元与英雄气短的二十九军

85年过去了,85年的今天,卢沟桥的隆隆枪炮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时至今日,回想起这场历时二十余日的平津抗战,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不同于不抵抗的东北军,二十九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们有痛击日寇的光辉战绩且抗日情绪高涨,很长一段时间里二十九军的大刀队都是日军士兵心头的噩梦,如此一支斗志昂扬的部队,且人数远超日军,为什么一败涂地呢?仅仅是武器装备的问题吗?二十九军高层的私心和犹豫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大主因。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作为二十九军的军长兼冀察当局最高长官,平津的迅速陷落,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的心态始终处于一种纠结与矛盾之中,他既害怕日寇侵占平津自己留下千古骂名,又担心蒋介石嫡系军队进驻平津抢夺自己的地盘。

1937年7月14日,宋哲元向南京方面请示是否应放弃天津,蒋严令宋哲元决不可放弃天津,为了促使宋哲元尽快行动,蒋迅速调集六个高射炮连开赴保定归宋哲元指挥,然后又令何应钦拨三百万发子弹给二十九军,宋哲元照单全收,但态度依旧模凌两可。

蒋计划调集第2、第10、第25、第87等师开赴平津战场协同作战,但是宋哲元直接拒绝,并说第2、第10、第25各师是失败过的军队(指长城抗战),二十九军不欢迎,而且河北人民生活很苦,中央军一定要来,最好不要住民房,而此时此刻,日寇正在从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本土向华北大规模调兵。

宋哲元对蒋系中央军的提防,远甚于对日寇的提防,在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猜忌与倾轧,始终是近代中国诸多问题中的一个死结,许多事儿坏就坏在这上面了。

但要说宋哲元不抗日也是不公平的,他对国家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早在开战之初宋哲元就对二十九军的布防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二十九军,四个主力师的部署犹如一把巨大的三叉戟,西侧张家口驻军是刘汝明的第143师,东侧天津是张自忠的第38师,核心区域北平到保定是冯治安的第37师外加一个独立第39旅,这是三叉戟的三把刃,三叉戟的刀柄则是驻扎河间大名一带的赵登禹第132师,此外还有郑大章的骑兵师、万福麟部东北军与冯占海部义勇军等等分布各地互相策应支援。

宋哲元本人也是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虽然出身西北军的他对蒋十分忌惮,怕蒋吞并他的地盘,因此屡屡向日寇示好。

但是宋哲元最怕别人说他是汉奸卖国贼,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时,有人向他建议与蒋、张一样,制作一批“宋委员长就职纪念邮票”,他一听就火了,认为这是在暗示他独立,表示除了服从中央之外,他没有任何个人野心,并说以后谁再出这种主意以汉奸罪论处。

并且全军上下在宋哲元的默许下,抗日热情十分高涨,二十九军官兵大都是必战论者,认为中日之间的战争,不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早晚要打,早打比晚打强。宋哲元还有意安排第37师驻防北平,第37师,冯治安的部队,在日本人眼中,第37师从师长冯治安到每一个官兵都是抗日的死硬分子。

虽然宋哲元面对日寇的挑衅,通常会下令坚决还击,但是他最主要的精力还是忙着谈判,尽管他谈成一个个停火协定,无一例外的又一个一个被日寇用枪炮推翻,但他依旧如此。他不想当汉奸,更不想做卖国贼,但是他最看重的却依然是手里的地盘,从当时的大环境下看,宋哲元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依然是个军阀,地盘和军队是他的命根子,抗击日寇的确光荣,比如马占山、李杜,九一八时奋起抵抗,全国皆称之为英雄。

结果呢?打到最后弹尽粮绝,什么也没剩下,李杜干脆到上海做寓公去了,旷世的英雄就落得个这样的下场。马占山还有张学良撑腰,他宋哲元靠谁呢?冯玉祥早已失势,没了地盘和军队,他也跟李杜一样的下场。所以,宋哲元始终想将七七事变大事化小,对日寇也因此百般妥协,可是他误判了局势,日寇已经铁了心要侵略中国了,宋哲元这种纠结矛盾的心态最终是害了自己,也害了第二十九军。

最佳抵抗时机就这样被宋哲元错失,等到他完全反应过来之后,一切都晚了,宋哲元苦心经营的三叉戟已经被日寇死死按在地上。刘汝明的143师,遭到从长城外威逼的日军关东军东条支队的威胁,动弹不得,张自忠38师后有海光寺窝着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前面和37师之间被廊坊的日军截断。北面,日军混成第1、第11旅团构成了巨大压力,而日军的主力,包括第20师团和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则被香月清司集中起来作为机动兵团,专门准备从南面切断29军的退路,南苑也就成了日军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南苑之战作为七七事变后整个平津抗战交火最激烈的战场,却在开始时就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各种军事情报被汉奸出卖就不说了,小小的南苑居然挤了一个副军长(佟麟阁)、两个师长(赵登禹、郑大章),还有好几个旅长,总共7000多人,可番号却分属三师一旅的八个团(37师的两个团、132师一个团、军官教育团、教导旅两个团、骑三师一个团,学兵团)。

赵登禹的确是猛将,可是他直属的部队仅有一个团,其余部队互不统属,指挥系统紊乱,再加上日寇早已通过汉奸掌握大量精准的情报,佟麟阁、赵登禹二位将军都是被埋伏好的日寇杀害的,这个仗怎么能打的赢?

尽管如此,南苑之战的中国军队仍然给了日寇沉重的打击,日寇在平津抗战的伤亡一半以上都在南苑之战。

今天,八十五年过去了,许多人都已经把这一切忘了,某地风情街、“倭服化”影视剧也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或许只有宛平城墙上的斑斑炮痕和北京的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和张自忠路三条马路,才会让人想起那段血与火的日子来吧。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