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特斯拉、英伟达投身其中,人形机器人能借AI风口起飞吗?

2024-03-12 01:44 来源:网络 点击:

特斯拉、英伟达投身其中,人形机器人能借AI风口起飞吗?

文 | 元宇宙新声

2024 年初,人形机器人热度持续高涨。业界普遍认为,在 AI 大模型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速度进一步提升。

不久前,特斯拉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段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最新视频,展示了更为流畅的步行能力,相比几周前的视频,Optimus 在持续升级迭代中。

另外,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A 也获得 6.75 亿美元融资。这是一家由英伟达、OpenAI、微软、英特尔、亚马逊所支持的初创科技企业,公司旗下机器人 Figure01 因会冲咖啡而火出圈。本轮融资前的估值已达到约 20 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产业化、商业化应用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爆发拐点。那么,借助 AI 的风口机器人能起飞吗 ?

AI 助推机器人发展

AI 软件和机器人硬件的结合,仿佛是当下科技界风口的真实写照。

人形机器人产业因大模型的出现而升温。GhatGPT 的横空出世点燃了全球范围的 " 百模大战 ",而具身智能被认为是 " 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 ",一个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需要一具 " 肉身 ",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最佳载体。

需要了解的是,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只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存在,人形机器人自诞生便背负起了智能化期待——像人一样感受世界、作出决策并执行任务。1973 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尺寸仿人机器人 WABOT-1,它能够用日语与人交流,测量方向与距离,缓慢行走并抓取物体,相当于一岁半儿童的智力。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要实现与物理世界交互,就要具备感知和理解能力,这些更离不开 AI 的发展。我们认为,如果说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对世界有了感知,当下爆火的大模型则让人工智能有了自主生成的决策能力。

随着 AI 大模型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拥有了更强大的工具链,理论上,只要让机器人学习足够多的数据,就能拥有类人智能,从而脱离预设规划,进行自主决策。与此同时," 多模态 " 能力的建立可以让机器人多线程处理信息,实现感知 - 决策 - 执行的全流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 AI 大模型爆发之际,人形机器人被大家热议,因为,AI 赋予了这轮人形机器人热潮的想象空间,即走向通用的可能性。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安装智能大脑后的人形机器人正在飞速进化。谷歌实验室中,基于 " 视觉 - 语言 - 动作 " 模型 "RT-2" 的机器人已经能完成 " 捡起灭绝动物 " 的指令,在放着恐龙、鲸鱼、狮子三个塑料玩具的桌面上,机器人准确拿起了恐龙。

由此推算,只要有足够的数据、算法和算力,机器人将能胜任更多复杂场景。今年年初,谷歌 DeepMind 连发三项新进展,均基于 RT-2 模型,用于提升机器人的速度、数据收集以及泛化能力。

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风头始终被海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占据。美国波士顿动力、日本本田、意大利 RobotCub Consortium 等公司都在 " 人形机器人 " 项目上不遗余力地砸钱。

相比之下,国内主要以项目研究为导向。直至 2000 年,国防科技大学才研制出国内第一台仿人机器人 " 先行者 ",到 2015 年北京钢铁侠科技成立,国内 " 双足大仿人机器人 " 逐渐走出实验室,试水商业。

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契机

随着,我国对于科技领域大力支持,机器人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23 年 10 月 20 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 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继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后,北京、深圳、上海先后发布产业支持政策。北京设立了 100 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上海计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建设 " 大模型 + 人形机器人 " 协同创新平台,深圳则是借助《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 ( 2023 — 2024 年 ) 》,提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不过,由于我国人形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在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等方面,产业还存在共性关键技术有待提升、产品成本高限制商业化应用推广、商业化落地场景缺乏阻碍产业化进程等问题。我们也有一些发展的建议:

首先是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现有或新组建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智慧 " 大脑 "、" 小脑 "、" 肢体 " 和 " 感官 " 四个方向,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人形机器人专用操作系统、智能控制器、高效驱动关节、仿真孪生平台、集成开发环境、类人智能算法等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场景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中试基地,加快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

其次是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整合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 供给侧 " 优势资源,强化协同供给能力。各地以划拨或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统一的人形机器人算力中心,建设超强算力的人形机器人 " 智慧大脑 "。依托现有的机器人产业链,构建与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

最后是强化政策导向,构建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生态,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开放人形机器人产品应用功能。

元宇宙新声认为,在人形机器人这条赛道上,国内软硬件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不过,目前产品不成熟,技术路线还需要继续钻研,产业真正要思考的是,能为人形机器人买单的客户到底是谁 ?

机器人全面赋能各行业

" 我觉得这个需求也许会达到 100 亿台,这是一个令人疯狂的数字。" 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 · 马斯克表示,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远远超过电动车。

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形态,能够适配人类工作环境,在养老助残、环境清洁、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具备巨大应用潜力。据国际投行高盛预测,到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40 亿美元,为缓解老年护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乐聚 ( 深圳 ) 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吴雨璁认为,将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更好地适配人类社会的工作场景,可以满足特定环境的工作需求。" 举一个例子,如果仅仅给机器人安装轮子,但不能像人一样行走,那么所有的工作场景都要改造成平地或是配备电梯。"

在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的设想里,未来的智能制造体系中,70% 的工作由自动化设备来完成 ;20% 应当由仿真机器人来完成,核心目的是实现柔性制造与跨系统的协同,主要覆盖高、复杂度高,柔性场景的需求的场景 ; 剩下的 10% 需要人来完成。

小米公司带来了机器人 " 铁大 "。未来," 铁大 " 会应用到小米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厂中。

在医疗、快递等服务行业,人形机器人也有很大发展空间。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周剑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人形机器人 Walker 已实现稳定量产交付,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长期服务,这也是首个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真正商业化落地。

2 月 27 日,软通动力称,公司联合某大型通讯设备企业共同推出了昇腾一体机 AI 机器人,据悉,该机器人是软硬件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信创解决方案,基于昇腾 AI 基础硬件平台,嵌入盘古大模型,同时整合天鹤 OS 操作系统、ISS 虚拟化平台等组件,支持一站式 AI 开发,深入客户业务场景开发业务模型,加速行业智能化。

截至目前,AI 机器人已成功赋能国央企、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企业智能自动化应用场景 150 余个,覆盖押品登记自动化、智能巡检、票据助手、智能合同管理等。通过 AI 机器人应用,帮助客户解决了数据处理量大、规则重复操作、易操作差错等痛点,助力客户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高自动化率和低差错的经营效果。

元宇宙新声认为,我国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我国新一代年轻人在技术革新中不断受益,更愿意接受和拥抱前沿技术,这无形中减弱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阻力,将加速迭代优化,造就强大的顶端优势。

写在最后

目前,整个 AI 技术发展很快,通用人形机器人目前在技术层面已经迈过了鸿沟,如果未来几年能在工程方面追赶上去,人形机器人就可以发挥很大的生产价值,而且会是颠覆性的。

当下,随着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比例的上升,机器人帮助人解决关键问题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超过 1:1,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元宇宙新声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需要场景、技术和资本的共同催化,此刻的人类世界或许正处于深远的变革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