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赵恒惕:每当大寿之时,蒋介石都要亲自登门祝寿的民国元老

2024-10-01 08:45 来源:网络 点击:

赵恒惕:每当大寿之时,蒋介石都要亲自登门祝寿的民国元老

赵恒惕:前轰轰烈烈,后籍籍无名

在中国历史上,我认为湖南人是最有骨气的,尤其是近代,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湖南人的身影,而湖湘大才子杨度的那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更是彰显了湖南人的血性和担当。

但是,湖南亦是个比较有个性的省份,至少在近代看起来是这样的,主政之人几乎都是湖南人,“湘人治湘”,似乎是溶于血液中的存在。

曾经的湖北人汤芗铭,安徽人张敬尧,都是湖南的匆匆过客,而新中国成立后,程潜在湖南当了20年的省长,可以说是最好的佐证,这在全国也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的。

赵恒惕是湖南人,他出生在湖南衡州府的衡山县,字夷午,号炎午,家庭有着浓郁书香传承,父亲虽然只是位生员,却自创了白山学堂,教授四乡八里的孩子们读书,很有名望,看来也是一位不得志的乡贤。

父亲不幸的际遇可能也被赵恒惕传承了下来,尽管他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苦读诗书,可是,多次参加童子试都无功而返,连个秀才也没混上,后来以国子监生参加乡闱, 也是铩羽而归。

失落加愤怒的他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他去了张之洞办的湖北方言学堂,又被保送到日本留学,从此投笔从戎改学军事,先进入振武学校,后又入日本士官学校炮科,同学中有程潜、阎锡山、李烈钧及唐继尧等后来大名鼎鼎之人。

时值孙中山组建同盟会,一腔热血的赵恒惕自然是加入其中,但是,他却同孙中山的理想有差异,也并不喜欢孙中山,而是同黄兴走得很近,后来的他更是参加了精英中的精英,著名的“铁血丈夫团”,准备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来拯救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

1908年回国后,应蔡锷之邀,去广西陆军小学堂教书,1911年担任广西陆军混成协协统,手握军权;及武昌起义后,已是混成旅旅长的赵恒惕前往武昌参战,被黎元洪任命为左翼军总司令,驻军孝感。

南北议和成功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部队也成为南京守备的御林军,是革命党人手中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后来,他协助谭延闿整编军队后攻入湖南,可以说,他一直就是谭延闿的部下,也随着谭延闿命运的起伏而起伏,在谭延闿三次督湘的过程中,赵恒惕一直与之共进退。

“二次革命”时,孙中山号召各省的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但赵恒惕是深知北洋军实力的,他和谭延闿被迫参与了反袁军,并宣布了湖南独立,可惜实力差距太大,不久便被北洋军的汤芗铭打败,而且两人还成了俘虏。

结果,谭延闿被判刑4年,而赵恒惕却被判刑10年,但是,因黎元洪说情和蔡锷具保,加上袁世凯称帝而大赦天下,赵恒惕很快便被放了出来。

然而,等到老袁死后,他立即成为民国功臣,杀回湖南的赵恒惕立即发威,召回旧部,击败了宣布独立的“外来户”汤芗铭,请回谭延闿主政湖南,赵恒惕先后担任了湘军第一师师长。

然而,面对有大功的赵恒惕,谭延闿却未能兑现任命其为湘军总司令的承诺,这令赵恒惕大为不满,从此,二人便心生嫌隙,渐渐地生疏了起来。

赵恒惕之所以一直如谭延闿小弟般的死忠,是因为他俩在政治观念上有着共通,二人都不是太赞成孙中山武统的主张,谭延闿主张的是“湘人治湘”,而赵恒惕则如陈炯明一样,是“联省自治”的拥戴者。

1918年,直皖联军进攻湖南,湘军败退,因皖系张敬尧被任命为湖南督军,引起直系的吴佩孚不满,赵恒惕则利用直、皖之间的矛盾,苦苦支撑危局。

张敬尧督湘期间,鱼肉百姓,弹压乡绅,恶行累累,遂引发“驱张运动”,谭延闿趁机重新上位,期间又有同程潜派系的争夺,反反复复,很是复杂,最后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赵恒惕于1921年4月成为湖南省长,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治湘历程。

赵恒惕上台伊始,便开始了他“联省自治”的进程,第一个响应的是四川的刘湘,继而,包括两广、云贵在内,全国共有14个省响应,各省一边自治一边联手,以促成“中华联邦”,一时竟还真形成了气候。

可是,紧邻的湖北却是由直系军阀,来自山东的王占元把持,他带着一帮山东人根本不理这“联省自治”,更由于他克扣军饷而引发兵变,于是,湖北的士绅们便请赵恒惕出兵支持兵变,将这姓王的赶走。

于是,赵恒惕以收编的鄂西民军为先锋,号称湖北自治军,开始进行了“援鄂自治”的军事行动,领军之人在历史上也是位小名人,叫夏斗寅。

王占元也厉害,立即派手下一位师长迎战,此人可是赵恒惕的老同学,比夏斗寅还要有名,这便是被称为“北洋三大军阀”之一,后来同蒋介石北伐军大战的孙传芳,双方激战日久,谁也战胜不了谁。

在这僵持之时,四川的刘湘赶来支援赵恒惕,由西向东攻入了湖北,王占元不敌,向吴佩孚求救,吴大帅立即出兵夹击,将赵恒惕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签订了城下之盟,停战休兵,维持现状,服软于吴佩孚。

赵恒惕此时是进退两难,他曾通电全国,反对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阻止北伐军进入湖南,又同陈炯明一起,搞“联省自治”,而且同北方的中央政府不对付,里外不是人。

但赵恒惕还是很执着,硬是弄出了中国第一个地方宪法,即《湖南宪法》,在承认湖南从属地位的同时,明确表示湖南为中华民国之自治省,他也通过正式选举,成为湖南省长。

《湖南宪法》的出台有着重大的意义,里面的内容也有众多的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男女平权,这个唐群英等女权运动先驱们奋斗了一生也无果的权利,最终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的承认。

一时间,赵恒惕的声名响彻海内外,国内舆论一片叫好,他被誉为“劳苦功高、乡邦英俊”,湖南人民对这场自治运动和这部宪法,也抱有相当的期望。

如果按这一条路走下去,中国是否会成为如美国一样的联邦制国家也未可知,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可惜,历史没有选择这一条道路,所以,被时代所淹没。

赵恒惕在这段时间中,大力实施了一系列的善政,他兴教助学,将原有的几个小规模的学校合并,于1926年2月1日,正式成立了湖南大学。

他整顿吏治,统一财政,精减军队,压缩开支,还对各县的县长进行了考试,在他的治理下,湖南隐隐然地有了兴旺之象。

但很明显,赵恒惕“民主湖南理想国”的愿景,与孙中山心中的国家体制大相径庭,于是,不管是先期的陈炯明,还是后来的赵恒惕,都成为南方革命阵营的敌人。

鲁涤平 孙传芳

于是,孙中山在解决了陈炯明的掣肘之后,便将解决湖南问题放在了首位,在说服赵恒惕参加北伐无果后,索性另外扶持谭延闿在湖南另组政府,以便取而代之。

在经历了乱战和复杂的过程后,1926年,赵恒惕被他手下的小弟唐生智赶下台去,无奈的他,轻车简从,乘江轮去了上海,结束了主政湖南6年的政治生涯。

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心的赵恒惕,如同传统下野名士一般,开始了十年吃斋念佛的居士生涯,过得很是悠哉,似乎是心如古井,再激不起一丝丝的涟渏。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想利用赵恒惕的影响,多次请他出山担任伪职,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上海,回到湖南,被推举为湖南临时参议会议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抗战胜利后,他再次当选湖南省议会议长,1947年又成为“国大”代表,两年后,随着蒋介石在大陆的惨败,赵恒惕去了台湾,顶着“国策顾问”的虚衔,度过了此生最后的时光。

赵恒惕的夫人叫童锡翰,出生于湖南著名的大家族宁乡童家,毕业于长沙第四中学,当时叫作周南女校,这个学校真不简单,湖南女杰大部分都出自这个学校,如杨开慧、蔡畅、向警予、廖静文、朱仲丽、帅孟奇等等。

赵恒惕的私德是相当好的,他生活简朴,一生无绯闻,晚年更是一心向佛,为修建寺院而捐输;再者,他的字写得极好,完全可与谭延闿相媲美,也是民国顶流的存在,尤其是隶书,宽博古朴、苍劲疏朗,绝对是不输与胡汉民的。

作为曾经的对头,有些让人费解的是,蒋介石对赵恒惕是尊敬有加,当年北伐,吴佩孚是要扶持下台后的赵恒惕挡在前面,成为拦路虎来同北伐军血战的;即使是在政见上,赵恒惕的自治和蒋介石的武统,那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可是,到了台湾的蒋介石,每当中国传统节日到来时,都要派小蒋代表他前去问候赵恒惕,这可是那些跟着他一起跑来台湾的元老们所无法享受的,如阎锡山这些一等一的元勋们。

作为辛亥革命的元勋,赵恒惕在台湾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他80大寿之时,为了躲避众人前来祝寿,他竟然跑去寺庙中,结果,让亲自前来祝寿的蒋介石很是感叹,亲书一个大大的“寿”字,以表祝贺之情。

当他90大寿时,他预感到蒋介石要来,也许知道来日不多,这次他没有再躲了,在家静静地等候,果然,老蒋带着蒋经国一起前来祝寿,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眼相看,感慨万分,这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相别时,蒋介石双手搀扶着下台阶的赵恒惕,貌极恭谦,这在蒋介石的一生中,也是很难见到的画面,在我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张群曾受过如此殊荣吧。

1971年,高烧不退的赵恒惕在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91岁,遗体安葬于台北新店安康公墓。

蒋介石亲题“志行遗范”匾额以示敬仰,何应钦主持追悼仪式,民国元老张群致祭,当时在台的国民党要员悉数参加,如严家淦、蒋经国、孙科、顾祝同等等,另有上万人前往吊唁。

尽管赵恒惕在台湾当时的地位很高,但在大陆却极少有人提及,即使是资深的民国史爱好者,大约也只知道他的名字而已。

因为,他的政治生命,在1926年被唐生智取代了湖南省主席后便结束了,加上他也没有什么暴行和花边逸闻,所以,在大陆是被归于地方军阀之列,自然是没有什么宣扬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