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我国古代的“足球”-宋朝蹴鞠运动

2025-01-10 07:03 来源:网络 点击:

我国古代的“足球”-宋朝蹴鞠运动

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宴——世界杯已经开赛,每次有重大足球赛事开赛 ,我们的国足就少不了被一顿嘲讽!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一千年没缓过来。

那么高俅是何许人也?《水浒传》第二回开篇就介绍了高俅的发迹史,高俅本人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踢得好脚气毬”,因此才被人称作高俅。奈何因为会踢蹴鞠被宋微宗赏识,没有战功靠着蹴鞠做到了太尉。

(北宋 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蹴鞠又是什么呢,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蹴鞠诞生于战国时期,那时被称为“蹋鞠”,汉以后称为“蹴鞠”,到了宋朝,蹴鞠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从皇室到官吏,到普通百姓甚至孩童都喜爱蹴鞠,因为蹴鞠成本低,而且场地和人数不受限制,所以蹴鞠成为了宋朝的一项国民运动。

当时蹴鞠所踢的球也比较简单易制,直接用皮子缝合而成,里面塞满羽毛一类的填充物。从最开始的两张皮子到后来改为六片、八片,宋代球壳一般要十张或者十二张牛皮缝合,看起来和现在的足球一个样。再后来球里面的羽毛填充物也被动物膀胱代替,因为膀胱可以吹起,这就使实心球发展为充气球。宋代人给球充气用的是一种小型皮革鼓风机,称为“揎”。还有一个打揎决:“打揎添气也,事须易而实难,不可太坚,坚则健色浮。急蹴之,损力。不可太宽,宽则健色虚,泛蹴之不起,须用九分著气,乃为适中。”另外,一只好的气球要求“角嵌斜平缝不偏”、“须交碎凑十分圆。”球的重量也有规定:正重十四两。(现代足球规定重量不超过450克,也不低于410克,宋朝的球和现在的足球重量相差无几)

宋朝蹴踘的比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白打,一种是筑球。白打就是不需要球门,更像是控球、颠球一类的技术表演。白打的场地是圈起来的,球不能出界,但人数没有限制,一到十人均可,球员称为白打场户。白打要求球起码腾升到一丈八尺的高度,才算好看。白打踢出来的花样称解数:诸如燕归巢、转乾坤、风摆荷、斜插花、玉佛顶珠、叶底摘桃、金佛推磨、旱地拾鱼、拐子流星、双肩背月等等。

(《事林广记》中记载的蹴鞠球门)

筑球就是利用球门进行对抗的蹴鞠比赛,参加者需分为两队,每队十六人,分为球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筑球所谓的对抗,并不是互相争球对抗,而是两队轮流射门。筑球的球场没有边界,但是球门有固定的的位置,且有固定的尺寸。球门是取两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木柱间相距二尺八寸,网阔九尺五寸,上有一个直径三尺左右的球网,叫风流眼,进球门不算,进球眼才算得分。宋代的筑球是两队共用一个球门,公射一个球眼,也没有守门员,谁射进的多就算谁赢。

而且古代女子蹴鞠也是蹴鞠大军中的一股力量。在唐代时,女子蹴鞠活动多见于宫女、贵妇之间,并且具备较强的时令性,多在寒食节进行蹴鞠。然而在宋代烟花女子蹴鞠盛行,已经没有了时间限制,向着更广泛、更普及迈进,成为女子蹴鞠的一大特色。

([明]杜堇《仕女卷·蹴鞠》)

不仅如此,宋代民间就出现了有组织的蹴鞠社团,称为“园社”或者“齐云社”。齐云社中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够对于蹴鞠者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训练以提高球技。和现在的足球俱乐部一样,好管理也能提供系统性的训练。这也是宋代经济文化发达、蹴鞠运动逐渐行业化的发展需求。在《水浒传》第二回就曾提及齐云社“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宋太祖“酒杯释兵权”后使用文人治理天下, 推行“文治”政策, 重用文士, 发展教育, 活跃文化, 实行“不以言罪人”, 允许学术争鸣, 用文化的繁荣来彰显统治阶级的爱民政策。 这大概就是蹴鞠为什么能在北宋初年受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得以迅速发展, 逐渐兴旺起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