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影视 > 正文

​张少华:跳广播体操进了中国评剧院,曾与赵丽蓉同台演出

2024-09-04 01:26 来源:网络 点击:

张少华:跳广播体操进了中国评剧院,曾与赵丽蓉同台演出

文 | -17

编辑 | 嘈坊

说起“母亲专业户”,大家是不是第一时间就能想到张少华?她曾在《我的丑娘》《一九四二》《娘道》等电视剧里,都演过母亲的角色。

从艺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劳模”张少华,也曾得到许多奖项,而功成名就后仍住在四十平的小屋里,让大家都对她很是敬重。

张少华将很多苦命的角色演活,大家都夸她演技了得,殊不知这些都是张少华曾经有过的生活体验,才能和角色合二为一,被人奉为经典。

年轻时期的张少华,日子过得十分悲苦拮据,为了生存她只能自谋生路。

尽管张少华也曾和赵丽蓉同台演出,但最终却和赵丽蓉走上不一样的道路。而她在演艺圈摸爬滚打跑了多年龙套后,才渐渐凭演技崭露头角。

张少华在年轻时究竟经历过什么?她是如何走入演艺圈的?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去探寻“丑娘”张少华别样的人生。

01.苦命的张少华

1946年,北京某个贫苦之家中,一个女婴诞生了,这个女婴就是张少华。可惜,张少华的到来并没有为这个家增添一丝喜悦。

三岁时,张少华便失去自己的父亲,母亲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便带着四个孩子改嫁他人,随后张少华又多了几个弟弟妹妹。

童年时期的张少华,记忆中总是缺吃少穿,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肉。

母亲也总是家里最辛苦的人,张少华有时候睡到朦胧之际,抬眼一看,总是会看到母亲在灯下做着手工。儿时的张少华总是盼着自己能快些长大,为母亲分担家庭重担。

后来,孩子实在是太多了,母亲照顾不过来,只能让张少华跟着奶奶一起艰苦度日。到了张少华十三岁时,年老体衰的奶奶无力承担家事,无奈的张少华只好另谋生路。

那时她注意到中国评剧院在招生,打听到每个月有十六块的生活费,张少华心动了。

要知道每天都是吃着咸菜窝窝头的她,一直都期盼着能有饭吃。

张少华壮着胆子去面试了,老师要求来面试的人表演唱歌和跳舞。张少华从没学过唱歌和跳舞,但是她为了能有饱饭吃,为家里解决温饱问题,她“豁出去”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少华就在老师面前,唱起“社会主义好”,还做了一套广播体操。

老师看着十三岁的张少华,小小年纪就如此努力,便让她进了评剧院,从此张少华开始了漫长的学艺生涯。

进入评剧院后,张少华开始学习唱歌、表演等才艺,非常辛苦,但是一想到一个月能有十六块生活费,她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张少华没想到的是,一个月16块的生活费,其实也是不够的。

练功鞋和裤子都要另外买,光是一双练功鞋就得七八块。练功特别费鞋,别人可能一个月买一双鞋,心疼钱的张少华硬是撑着两个月换一双鞋。吃饭时她也不敢打菜,每次都是打米饭配酱吃。

张少华的学艺生涯特别艰苦,天没亮就得起床练功,做的不好还要经常挨老师的打。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少华也终于学出师了。

因长期营养不良,张少华越长大就越“丑”,面无四两肉身子骨瘦弱,最终只能去扮演“彩旦”和“老旦”,在台上当配角扮丑。生活所迫的张少华,也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

02.和赵丽蓉同台演出

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张少华,重新回到舞台上。张少华从不会挑角色,只要有机会登台演出,她从来都是第一个报名。

多年苦学也让张少华有了扎实的功底,加上她自己对每个角色都进入人物里去思考,揣摩人物内心,因此她的演技也越来越好。

《花为媒》里,张少华曾和赵丽蓉一同扮演媒婆,二人还在《杨三姐告状》中合作过。

虽然同为丑角,但赵丽蓉多半是正面人物,而张少华因长相总是得到一些坏人的角色。

赵丽蓉在拍完《杨三姐告状》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为评剧院第一个辞职的人,转行到小品行业。

随后赵丽蓉还进入影视业,扮演过车迟国王后和刘姥姥等经典形象,成为大众们熟识的“慈祥奶奶”。

张少华看到赵丽蓉转行成功,她的内心也受到很大触动,但她还是有些舍不得这个铁饭碗。

后来电视电影行业的兴起,评剧行业受到很大影响,效益越来越差,不得已,张少华也开始考虑转行当演员。

比起赵丽蓉的顺风顺水,张少华在转型后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彼时的张少华先是悄悄在外面接戏,但后来她渐渐喜欢上演戏。

尽管她在评剧院待了三十多年,但在影视业里,她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所以只能从龙套跑起。

离开评剧院的张少华已经46岁了,一切又重头开始也是十分难得。

她从《武夷仙凡界》里的老巫婆一角,开始正式进入演艺圈。十多年的时间,张少华从来都是起早贪黑在剧组门口等待机会。哪怕只有几秒钟的戏,张少华也会投入自己的全部情绪,去将角色演绎到最好。

张少华的长相使然,注定她的戏路会受限,都是一些坏人角色。1997年《还珠格格》拍摄期间,张少华有幸得到其中的一个角色——紫薇的舅母。

拍了一天之后,张少华得到几十块的片酬。也许是张少华的运气不够好,她又跑到别的剧组跑龙套,因此错过了《还珠格格》新增的戏份。张少华要说不后悔是假的,但错过了也只能说明时候未到。

第二年,张少华终于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因饰演老鸨而被人渐渐熟识。此后,有越来越多的“母亲”角色找上张少华,她也渐渐成了“妈妈专业户”。

03.丑娘张少华

此后,张少华在许多电视剧里演过“母亲”。比如《大宅门》里李湘秀的母亲,以及《武林外传》里李大嘴的母亲等角色,尽管都是一些配角,但在张少华的演绎下都格外传神。

2005年,张少华也凭借着《秘密》里的精彩演绎,获得了“白玉兰奖”里的最佳女演员奖。

在张少华参演的多部电视剧中,《我的丑娘》算得上是她最经典的一部代表作。

2008年,《我的丑娘》在各大卫视播出,电视剧一经播出,大家都对张少华饰演的母亲赞不绝口。

当时剧组在挑选演员时,也是费了一番功夫。

剧组在众多的母亲专业户中选来选去,还是就数张少华“最丑”,最终导演决定将女主角给张少华。

张少华正在家里突然接到剧组电话,告诉她得到《我的丑娘》这部戏的“丑娘”一角。

听到是女主角,多年从配角熬成主角的张少华,放下电话心里还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她最期待的母亲角色,从小看着母亲辛苦任劳任怨的张少华,演起这个伟大的角色更是信手拈来。

这部戏中,张少华流了很多次的眼泪,每一次眼泪都是她情绪到了的真情流露,从未使用过眼药水。

张少华曾在节目里说过,自己在演“丑娘”时,最多时眼泪能哭出一茶缸。

剧里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浑身破烂的张少华正在大连的大街上乞讨。

为了能让剧情呈现更加真实,不让群众们围观,剧组采用了偷拍的形式。

通过化妆的张少华,根本没有人认得出来。她拿着破碗在大街上乞讨,声泪俱下哭得特别伤心。许多路人看到此情此景,都忍不住拿出钱来施舍,最多时有人拿着二十块的钱放在她的破碗里。

张少华一边拍戏一边将路人的钱塞回去,小声告诉他们在拍戏,很多人还不相信。拍摄一结束,张少华赶紧将钱送回给路人。

《我的丑娘》一经播出,大家对丑娘张少华有多心疼,就有多讨厌剧里的儿子“王大春”。

此后,张少华这三个名字也渐渐被大众熟识,她再也不是活在电视剧里的角色,而是演员张少华,此后的她开始片约不断。

04.张少华背后的生活

在人前扮演伟大母亲的张少华,人后的她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张少华和丈夫张惠宝相识于评剧院,二人同为同事,张少华离开评剧院去演艺圈闯荡,张惠宝仍坚守阵地。

尽管夫妻二人年龄相仿,但张惠宝却比张少华显年轻不少,经常会被认作是她的儿子。

一次二人正坐的士,司机大哥问:老太太,后面的那个是谁?

张少华随口一说,那是我们家的大少爷。

司机大哥回答,长相真随母亲。

但好在张惠宝婚后多年从未在外拈花惹草,也从不嫌弃张少华比他显老,夫妻二人关系也相处得不错。

张惠宝脾气比较暴躁,容易生气,而张少华总是很能体谅夫妻之间相处不容易。

因此每次吵架都是她先低头认错,张惠宝发完脾气后看到张少华认错,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就这样两人的感情多年来都未曾受到影响。

张少华曾说自己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便是母亲和儿子张志刚。因为夫妻二人婚后一直忙于事业,疏于照顾儿子张志刚。

儿子在很小的时候便送去姥姥家,直到十几岁时才回到张少华的身边。张少华曾说,自己生儿子其实就是给母亲生了个老儿子。

从小儿子张志刚就一直跟着姥姥睡觉,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枕着姥姥的胳膊才能睡着,直到儿子七岁才渐渐改掉这个习惯。

张少华的童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她的儿子又再次走了她的老路,成为留守儿童。回到张少华身边的儿子,早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并不好。尽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

多年来,张少华心里一直对儿子怀抱亏欠。为了弥补儿子,张少华只能拼命对儿子好,对儿媳妇孩子好。

张少华在节目上分享过自己的“婆媳相处之道”。

她表示儿子和喜欢的人成家,她就要比儿子还要爱儿媳妇多一点,重视儿媳妇,这样家庭才能和谐,而张少华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

据说张少华的儿子在建筑出版社当编辑,张少华知道儿子买房压力大,因此她仍在外头努力拍戏赚钱买房子还房贷,而张惠宝则在家里给儿子儿媳妇带孩子,任劳任怨。

张少华夫妻对儿媳妇的好,也让儿媳妇郭文花很感恩他们的付出。

曾有人质疑张少华的儿子在啃老,但张少华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母亲,哪怕儿子不认她,她也会依然对儿子好。

2016年,验了大半辈子戏的张少华,终于收到来自“国剧盛典”的邀请。

主持人为她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身穿不过百衣服的张少华,站在台上朝大家鞠了90度的躬。

尽管张少华拍了不少的戏,但她仍住在旧房子里。

那是1982年评剧院分配的房子,不足四十平,但房子里却挂满了旧时的照片,充满了过去美好的回忆。

近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张少华,因疾病瘦到只剩七十多斤,但每次出境,张少华总是保持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2021年3月25日,张少华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虽然她离开人世,但她塑造的一众经典形象,仍旧留在大众的脑海里,她对工作敬业努力的态度也值得晚辈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