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北方孤独的女王”,“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2024-12-05 09:12 来源:网络 点击:

“北方孤独的女王”,“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全军覆没,消失殆尽,但德国在重工业制造方面的确有他独到之处,二战前建造的军舰都是同级舰中的精品,比如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提尔皮茨”号更是如此,它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列舰之一,首舰“俾斯麦”号只打了一场战,但它单挑整个英国皇家海军,击沉“胡德”、重伤“威尔士亲王”,让英国海军胆寒。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称“俾斯麦”级战列舰是造舰史上的一大杰作 。

德国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一、建造时的历史背景

1919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的公海舰队也悉数自沉于斯卡帕湾,英国在北海方向的压力暂时解除了;为了防止德国海军再起,英法等国还在强迫德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中明确规定:德国不准再拥有无畏级战列舰,仅允许保留8艘旧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后续舰必须在被替代舰下水20年后才可动工,新舰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1016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毫米。德国人对一战一直耿耿于怀,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再说战场上也不是一败涂地,还是有机会翻盘的。20世纪20年代初,在民族复兴思想支配下忍受着战败耻辱的德国,建造新的战列舰的意愿非常强烈。德国仔细研究了《和约》的限制,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结合海军的战术需求精心设计建造了3艘德意志级装甲舰又称袖珍战列舰。即"德意志"号(后更名为"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和"海军上将斯佩伯爵"号。

袖珍战列舰虽然舰型吨位稍小,但速度比传统的战列舰快,防御能力和火力又比巡洋舰强;随后德国设计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其设计延续了袖珍战列舰的思路并有改进。在二战中,沙恩霍斯特级凭借其航速较高、装甲够用的特点,敢于和一些英国战列舰打接触战,打不过就跑,搞得英国海军头大,整天疑神疑鬼,还专门弄一帮人研究怎么防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另一方面,袖珍战列舰也标志德国独立设计建造军舰的能力和水平,也坚定了德国人建造威力更大的大型战舰的决心。

1932年,德国海军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大型战列舰的设计进行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5年,德国宣布废除禁止其建造军舰的《凡尔赛和约》,为德国建造大型战舰铺平了道路,随即开始筹备俾斯麦级战列舰,1936年夏天俾斯麦号战列舰开工建造 。

二、德国发展海军的战略

每个国家对自己海军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划,德国海军对自己发展战略的定位基本上有两点要求:一是按提尔皮茨的构想建设一支风险舰队、成为威胁海军;二是根据德国自身实际条件,要建设一支能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具有多种功能的海军。

所谓“风险舰队”是德国海军力量维持在与英国海军一个固定的较大的比例上。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后即使获胜,剩余力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其海上霸权,这样与德国开战就需要冒着局部胜利但全盘失败的风险。于是德国这支让英国的战争企图变得极具风险的舰队就是风险舰队。这样的海军就是一支有足够威胁的海军,即使是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

法国的黎塞留

所谓“多功能”要求,是根据德国地理条件实际提的。19世纪末德国为了缩短由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和能够在战时自由航行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而开挖基尔运河,工程到1935年才完工。和巴拿马运河限制了美国大舰一样,基尔运河也限制了德国海军的军舰,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不超过38米,吃水不超过10米;其次,一战后德国的海外基地基本没有了,他们也没有利用海军和敌人在海上决战的想法,而是要海军能在近海、远海进行防御性作战和搞一些破坏交通的工作,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军军舰续航一般不错、吃水不大、火力均衡等特点。当然德国人对机械的一种天生的迷恋也是他们造的军舰在当时有一些比较优势:航速快、主机性能好、主炮寿命长一点、射速高一点(相比较法国的黎塞留级)。

三、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特点和战技术数据

总的来说,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可以说是:舰火炮系统火力强大密集,火控系统精确有效,装甲防护全面强化,动力系统稳定可靠,是一型性能出色的大型战舰。但今天我主要说说他这些特点之中的缺点和不足。

1、主炮

原本设计使用的是350mm舰炮,但元首要用380mm舰炮。与俾斯麦号战列舰一样,提尔皮茨号的主炮性能并不优秀,威力在各国列强的15吋舰炮中基本垫底。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存速性能不佳,远距离交火时炮弹威力下降严重 。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八门380mm主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主炮塔内,在前甲板和后甲板各布置两座,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从前向后依次命名为安东(Anton)、布鲁诺(Bruno)、凯撒(Caesar)和多拉(Dora),编号分别取第一个字母编为A、B、C、D。

主炮最大理论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的前沿水平,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为820米/秒,在射程为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主炮俯仰角度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6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1.05米。装填角度为+2.5度,装填机构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填方式装填。

2、副炮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装备有6座55倍口径150mm双联装副炮,6座150mm双联装副炮均布置在上层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两座副炮的射界为150度,布置在后部的副炮射界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击。该炮并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对付诸如驱逐舰这类装甲防护较弱的中、轻型水面舰艇 。

3、防空火力

“提尔皮茨”号设计上的主要缺陷就是防空火力不足

因为德国人在高平两用炮的研制上进展缓慢,因此不得不在“提尔皮茨”号上安装大量的6英寸副炮及105毫米高炮,占用了很大的甲板空间。而同时期英国人建造的战列舰上使用了5英寸高平两用炮,既可以用于水面作战,亦可用于防空,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以安装更多的高炮。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装备有4座SK-C/33型和4座SK-C/37型65倍口径105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每舷各4座共8座。

SK-C/33型与SK-C/37型高炮均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由于这两型高射炮的身管制造均采用了复杂的双节套管结构工艺,延误了原定的出厂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刚服役时只安装了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在其后的“莱茵演习”行动中,无法对来袭的英机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对空火力。

“提尔皮茨”号号战列舰近程防空火力主要由8座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和78门20毫米高射炮构成。实际上,德国的37毫米高射炮根本不可能达到理论射速的80发/分,因为采用人工装填方式的问题,37毫米高炮是二战战绩最差的高射炮之一;而20毫米高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必须由专人在炮位左侧用手持式小型光学测距仪为炮手提供目标参数,炮手用常规准星瞄具对目标瞄准,实战中难以形成足够密度的近程对空火力 。

4、装甲防护

提尔皮茨级的防御体系在近距离接战中效果好,但在远距离炮战中特别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弹攻击时,防护力较为不足 。主要问题是大部分部位的装甲厚度相对较不足,次要部位防护则略过剩。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采取了介于全面防护和重点防护兼顾的设计,拥有穹甲和较强的320毫米厚主装甲带构成了较强的舷侧防护,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让穹甲和垂直装甲共同参与了侧舷方向的防护,而非完全沿袭了一战时的穹甲设计。

但是,穹甲的高度有限,重要设备又不敢布置在穹甲之上的部分,因此这种设计浪费了舰内的大量空间和一些吨位;穹甲之上的上部装甲防御力不足,在远距离交战中穿甲炮弹有可能将上部装甲区击穿,更重要的是水线下区域的防御力也较差。

提尔皮茨号同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与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对战时,被击中后漏油减速伴有左倾和艏倾,最严重时右侧螺旋桨顶端出水空转。相对于主装甲区高度接近6m的黎塞留级战列舰,仅有4.8m的俾斯麦号经常和纳尔逊级一起被称为皮带式主装甲带。(俾斯麦级的设计师之一海因里希·施吕特尔对该级舰的防护布置不满,他曾认为该舰侧舷装甲带应该延伸至更低处。)

5、舰型与动力

“提尔皮茨”号舰型动力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因基尔运河水深限制,为保证大排水量而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舰体长宽比为6.67:1。从纵向俯视图上看,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上层建筑沿用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舰桥,显得比较紧凑和美观。另外根据沙恩霍斯特级试航数据采用了非常适合在大西洋恶劣海况使用的大西洋舰艏和一直非常广泛使用的外张干舷等,使得沙恩霍斯特级适航性差的问题在俾斯麦号上完全消除。俾斯麦号舰体的稳定性及较高适航性也高于沙恩霍斯特级。

6、指挥控制系统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指挥控制系统两大缺陷:FuMO23雷达没有P型方位显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国纳粹高官们认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和奢侈,这是“俾斯麦”级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缺陷,利用P型显示器至少能够了解更复杂的海面态势;中小口径高炮则只能采用电话和人工操作。150毫米副炮参与对空射击时由炮塔测距仪或前后雷达测距仪转塔进行火控,在同时发生交战的情况下,主副炮都无法腾出转塔进行对空火控。

德国海军采用两个这种FuMO23雷达和10.5米测距仪转塔来进行两个主要射向的火控。在提尔皮茨号后舰桥上,同样布置了1部转塔,通常承担控制后部主副炮对第二个目标的射击指挥,或者在前桅楼雷达测距仪转塔被摧毁时,作为全舰火力的射击指挥备份;前桅楼柱型装甲结构一直向下伸延到装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舱;后部舰桥正下方的装甲带甲板同样设置了解算舱。

德国的机电式射击指挥仪非常庞大和复杂,能够直接连接主炮塔控制机电气柜控制主炮塔,同时解算结果用机电刻度盘显示在相关指挥舱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旧非常高。除测距仪雷达转塔安装了10.5米光学测距仪外,主炮炮塔也安装了独立的10.5米测距仪,便于在指挥转塔失效后,继续按炮长电话口令进行测距和火控射击,但此时火控弹着散布要大很多。

150毫米副炮炮塔安装有独立的6.5米光学测距仪,对空射击的火控站分别有4处,两处在主桅楼两侧,有球型防护罩,另两个沿舰体纵轴线布置在后上层建筑顶部,4处对空火控站都装有4.5米测距仪。150毫米副炮参与对空射击时由炮塔测距仪或前后雷达测距仪转塔进行火控,在同时发生交战的情况下,主副炮都无法腾出转塔进行对空火控。

7、战技术数据

基本数据:

舰长:250.5米‘’舰宽:36米,吃水:标准排水量时9.1米、满载排水量时10.7米;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4.17万吨、满载排水量5.09万吨;

动力装置:12x 瓦格纳式高压重油锅炉、3x 布洛姆·福斯式蒸汽涡轮机;最大功率:150170马力;最大航速:30.8节(轻载重时)续航力9320海里/16节、8525海里/19节、6640海里/24节;

编制舰员:2092人(包含103名军官);

武装装备:四座双联装 380mm主炮;六座双联装150mm副炮;八座双联装105mm高射炮;八座双联装37mm对空机炮;

两座四联装 20mm对空机炮;12座单装20mm对空机炮;

舰载机:4架阿拉多Ar196水上侦察机;

装甲防护侧舷装甲145~320mm、甲板50~120mm、防雷装甲45mm;

首尾横向隔墙100~320mm、主炮塔130~340mm、副炮塔40~100mm、主炮座340mm、司令塔350mm、装甲总重量18700吨。

四、提尔皮茨号的郁闷经历

提尔皮茨1849年5月10日生于勃兰登堡的科斯琴,16岁的时候加入普鲁士海军,紧接着经历普奥战争,北德意志联盟成立。1881年他被提升为海军少校,成为德国海军中的主要鱼雷专家。1892年,提尔皮茨担任海军参谋长,进入了海军高级指挥层。当时,德国海军的思想还是远洋破交战,提尔皮茨经过研究后认为,没有战列舰保护的巡洋舰是不安全的,是无法在远洋生存的。提尔皮茨是一个极有胆魄的人物,他不但决意为德国创建一支真正的远洋舰队,而且还希望这样一支舰队能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匹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提尔皮茨的胆略和雄心十分欣赏,全力支持他的扩充计划,并在不久后封他为伯爵。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由德国威廉海军造船厂建造,1936年11月2日开工,1941年2月25日正式服役。“提尔皮茨”号下水仪式隆重非凡,元首希特勒及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等大批高官参加,还请来了提尔皮茨的女儿法劳·冯·哈塞尔女士。自从英国海军举全军之力击沉俾斯麦号以后,他们就盯上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因为他们不希望俾斯麦号战列舰搅动北海风云的事件重演;也就是从这时起,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总是在被空袭之中和在躲避空袭的途中,德国人再也不敢随便让“提尔皮茨”号出海,一时间无事可做的“提尔皮茨”号只好到防空力量可靠的基尔躲避英国飞机的骚扰到了1942年,“提尔皮茨”号才开始了它的作战生涯 。

1942年初,英美援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北极航线运往苏联,希特勒为截断这一重要的战略补给线,压上了海军的全部力量,截杀北极航线的盟国船队,“提尔皮茨”号作为当时德国战斗力最强的战舰自然是主力中的主力。1942年1月23日,“提尔皮茨”号离开基尔,通过基尔运河,驶入北海,北上几天后进驻挪威海岸中部的特隆赫姆,踏上了和“俾斯麦”号一样的不归路。1942年3月9日,“提尔皮茨”号被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胜利号上起飞的侦察机发现,随后航母起飞战机对“提尔皮茨”号发动进攻,但没有成功,“提尔皮茨”号于3月9日进入纳尔维克港,并在几天后返回特隆赫姆。

受到刺激的英国人,为了避免“提尔皮茨”号像“俾斯麦”号那样杀入大西洋,首先不惜一切地把法国圣纳泽尔的“诺曼底”船坞——法国大西洋沿岸能修理“提尔皮茨”号的船坞——炸了,让“提尔皮茨”号成了一艘没有基地幽灵船。1943年六七月间,英国人在斯皮尔根岛建了一个气象站,使英国人能准确掌握气象信息,帮助商船队通过德军威胁区,德军决定端掉这个气象站。9月8日,“提尔皮茨”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带着10艘驱逐舰悄悄地驶到斯皮尔根岛,用炮弹猛烈攻击气象站,然后撒腿就跑,这次行动是“提尔皮茨”号一生唯一的一次进攻性射击 。1944年在挪威的提尔皮茨号被英国的潜艇攻击,轮机舱和发电机舱进水,舰体受损严重,失去了战斗力,德国海军总司令的邓尼茨元帅命令就地修理“提尔皮茨”号。修理期间,战争形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1943年12月25日,“沙恩霍斯特”号被击沉;“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希佩尔”号因局势返回德国。当“提尔皮茨”号伤愈回来时,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是孤家寡人,“北方孤独的女王”的称号就是这时得来的 。

五、英国人下血本

1944年,战争胜负基本已定,只是时间的问题,孤独的女王尽管伤痕累累但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心头大患。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大患,英国人不但制订了详尽周备的计划,还专门为孤独的女王准备了特别的武器一一高脚柜重型炸弹,“高脚柜”是英国武器设计师沃利斯的杰作,这种重磅炸弹可以敲掉德军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它重达5.4吨,是406毫米舰炮炮弹的5倍,有3个独立的长延时引信,即使2个保险丝不能正常工作,第3个也会触发引爆,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可靠性。

第一次行动代号“钨”行动。1944年4月2日,英国海军航空兵使用舰载飞机对“提尔皮茨”号进行轰炸。这次行动导致了“提尔皮茨”号必须延迟2个月进行维修,同时,“提尔皮茨”号舰长迈耶上校离任,由荣格上校接任。

第二次行动“扫雷器”行动。1944年9月15日,皇家空军第617中队和第9中队的兰卡斯特式飞机,每架携带5吨巴恩斯沃里斯型高脚柜炸弹,以及5000磅实验性“乔尼沃克”水下水雷,从苏联阿尔汉格斯临时空军基地起飞袭击提尔皮茨。尽管“提尔皮茨”号被烟幕弹的烟幕保护,仍然命中一枚炸弹,立刻丧失了出航的能力。

第三次行动“扫除”行动。10月28日,兰卡斯特式飞机群由苏格兰起飞,携带高脚柜炸弹袭击“提尔皮茨”号。当轰炸机群到达预定位置后,乌云掩盖了提尔皮茨,这次轰炸仅有一发炸弹炸中了“提尔皮茨”号的传动轴旁边的海上,其他炸弹全部脱靶。

第四次行动:“问答集”行动。1944年11月12日,英国皇家空军第617中队以及第九中队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携带“高脚杯”炸弹,由苏格兰起飞,这一次德军没有使用烟幕弹。战斗中三发“高脚杯”炸弹命中“提尔皮茨”号 ,一发擦炮塔防盾而过,没有造成致命伤,但另外两枚炸弹洞穿“提尔皮茨”号的装甲并造成了一个两百英寸的大洞。随后炸弹爆炸引发在舰内大火引爆了弹药库并炸断了C号炮塔。12日9时45分,荣格上校下令弃舰。9时52分,“提尔皮茨”号左倾135度,倒扣在水中,倾覆在挪威特罗姆塞以西4海里的林根峡湾哈依岛南侧海域,德舰有902人随舰沉没 。

二战后,“提尔皮茨”号的残骸被变卖并由挪威人的公司就地解体,整个船被切成无数块并被拉走,但是尚有一块舰艏留在原地;部分“提尔皮茨”号的装甲板被挪威公路管理部门用于作为公路施工时使用的临时路的金属板;还有一发较大的装甲残片被存放在了位于汉普郡戈斯波特的皇家海军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