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二战中的日军编制(下篇)-军、方面军和总军

2024-11-06 02:41 来源:网络 点击:

二战中的日军编制(下篇)-军、方面军和总军

任何一本抗日战争题材的著作或是影视作品,都会有很多带有“军”字的日军战斗单位——关东军、中国派遣军、上海派遣军、华北方面军……

《亮剑》中出现的“第一军”、“华北方面军”字样

这些军的命名让人摸不着头脑,既有带着数字番号的“第1军”、“第10军”、“第11军”,也有带着地名的“中国派遣军”、“华北方面军”、“上海派遣军”。

实际上日本陆军在师团以上,设置有军、方面军和总军三级编制,每个“军”的部队数量和编组方式都大有文章。

日本列岛的地区划分

岛国的特色——本土驻防部队不需要“军”级编制

同时期苏、德、美、法的军队编制,非常清晰——师以上为军→集团军→方面军,而且是在非战时就确立的固定编制

反观日本,最初建立陆军时,师团已经是最高的固定编制,这完全符合它的岛国国情——狭长的本土缺少纵深,传统“镇台”演变成的师团足够完成本土防御任务

日本陆军最早出现“军”这个概念时,完全是用于对外侵略,而根据任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

“日俄战争”中临时编组了第1-4军

第一类是战时临时编组的“军”,它们被冠以数字番号(为了在后文中区分两种军,我们姑且用“番号军”来称呼)。甲午战争中出现了“第1军”和“第2军”,日俄战争则出现了“第1-4军”,但都是临时编组、战后撤销

《辛丑条约》和“清国驻屯军”

第二类是在战后,为了驻守殖民地组建的固定单位,严格来说它们并不算军队编制,只是对某一殖民地内驻军的统称(简单称为“驻屯军”)。最早出现的是“清国驻屯军”,它是《辛丑条约》的产物——允许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以及天津、塘沽、秦皇岛等地驻军。随后又出现了朝鲜军、台湾军和关东军,它们的规模并不大,台湾军只有一个旅团的兵力

“七七事变”意味着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扩大后的必然选择——升级编制,建立方面军和总军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日军的大陆战场不断扩大,交战对手和假想敌都在不断增多——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

不同的战略方向,需要进行完全不同的战备。比如专门应对苏联的关东军机械化程度高、航空兵支援强,注重综合作战能力;而应对太平洋地区的部队,则偏重于复杂地形和登陆的作战能力。

二战中日军的交战对象最多、最复杂

在战役中临时组建“军”级单位的老套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参谋本部忙不过来,他们无法在本土远距离操控不同战场的数十个军——必须建立独当一面的高级军事指挥机关方面军和总军应运而生。

七七事变时的日军指挥官——中国驻屯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

日本陆军的第一支方面军——华北方面军,前身是“清国驻屯军”——赖在中国腹地长达二十多年,在清朝灭亡后改称中国驻屯军。这支部队原本只有1个步兵旅团的规模,在日本全面侵华后,迅速膨胀到8个师团和1个独立旅团,甚至配备了专门的航空兵团

巧合的是,日本陆军的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同样是由中国驻屯军“进化”而来——以华北方面军为根基,撤销华中派遣军,把华中、华南的几个军、师团,整合了中国战场(满洲除外)的所有日本陆军部队

日军编制的升级,非常类似文件夹的嵌套

那么该如何理解军与方面军、总军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类比。

当电脑中的文件不断增多后,我们会采取文件夹的形式来分门别类,但是当文件夹的数量也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后,就不得不建立更高级别的文件夹再次进行分类——这样一个文件夹嵌套而成的结构树,也就类似于日本陆军的编制——总军是最高级的文件夹,下一级是方面军,再下一级是军

总军、方面军往往会越级直属军、师团

但是在某一级文件夹中,既可以存在下一级文件夹,也可以存在独立的文档——同样的,总军通常会下属若干方面军,但是也会直辖部分军甚至师团方面军会下属若干军,也直辖部分师团

而每个军、方面军、总军的编制细节,会因地域和作战任务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往往只是级别相同,规模和战斗力各异。

关东军司令部

No.1 皇军之花——尴尬的“关东军”——备受青睐却无用武之地

日本的各种“军”当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恐怕就是“皇军之花”——关东军,公认为日本陆军的王牌部队。但是关东又是相当尴尬的——定位高、战力强,却从未完全施展,几乎是在满洲坐了十多年冷板凳,迎来的是全军覆没。

关东军得名于“关东州”

1919.4.13——1931.9.18:蛰伏的猛兽

先来看看关东军的起点,它的名号很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究竟是取名于“山海关”以东,还是日本的“关东地区”?

答案很简单,冠以地名的驻屯军,都是日军在本土外组建的侵略部队——关东军得名于所谓的“关东州”——最早是沙俄霸占的租借地日俄战争后转给日本,范围是普兰店以南的辽东半岛,以大连旅顺为核心。

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

关东军建立于一战末期——十月革命的成功也激励了中国人民,反殖民主义的呼声高涨,日本为了保护他们在“关东州”的利益,建立了关东军。

《华盛顿海军条约》严格限制各国军备竞赛

但是关东军起初规模很小,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南满处于蛰伏状态

日本虽然跻身强国根基却很薄弱。一战后,日军中的有识之士看到战争形势的变化,决心进行现代化强军。但是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只好用裁军的方式挤出军费,兵力正在缩减。美国早已对日本心生戒备,1914年日本吞并了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原德国殖民地,实际上隐隐包围了关岛和菲律宾。而英法等国也不希望日本独霸远东,羽翼并不十分丰满的日本人,只好先选择隐忍。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关东军不过2万人

所以直到1931年9月18日,存在了十二年的关东军,也只有不过两万人的规模。

1个师团:由本土的常备师团轮值,两年轮换一次。此时的常备师团下属2个步兵旅团共4个步兵联队,但是由于裁军,原本1个步兵联队-3个大队-12个中队的编制,裁减为1个步兵联队-2个大队-6个中队。所以原本2万多人的师团,现在仅有1万人。

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及其铁路线

6个守备大队:统一编为“独立守备队”,分别驻扎在长春-安东(今丹东)的铁路沿线。每个大队约800人,整个独立守备队共计5000人。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南满地区的铁路,并不具备强大的进攻能力。

昔日的旅顺要塞,今日的旅顺军港

1个旅顺要塞司令部要塞也是日本陆军的一大特色,狭长破碎的本土列岛处处需要进行海岸防卫——日军选择在重要的岛屿、地峡、海湾设置了十七个要塞,旅顺要塞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明朝时期,旅顺就设有防倭的“金州中卫”,清朝更是在此加筑炮台。后来历经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几易其手,成为日本控制渤海湾的要地。虽然没有太多部队,要塞司令部的级别却和师团同级,司令官也是中将。

日本宪兵在中国可谓臭名昭著

1支关东军宪兵队:宪兵又称“军事警察”,用来整肃军队风纪,日本的宪兵还承担着司法警察的职责——即处置“政治犯”。关东军宪兵队分散在旅顺、大连、沈阳、辽阳、四平、长春、安东这些大城市,维持治安、军纪,四处抓捕抗日民众

1个旅顺重炮兵大队:为了加强旅顺要塞的火力,日军专门调来了一支重炮兵大队,必要时也可以沿着铁路线快速调遣到南满其他地区。

大萧条让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再次开始动荡

1931.9.19-1933.5.31:爪牙尽现,摩拳擦掌

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一战后脆弱的和平濒临崩溃——英美疲于应对经济危机,远东的日本放开了手脚。趁着苏联忙于“第一个五年计划”蒋介石在江西全力“剿匪”,日本人大胆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很快吞并了满洲。

日军在《塘沽协定》后颠倒黑白

狂妄骄横的关东军不满于此,开始向关内进军。直到1933年5月31日签订《塘沽协定》,关东军才暂时停下侵略的脚步,此时他们扩大了近5倍——4个师团、2个混成旅团、2个骑兵旅团和1个独立守备队,并且拥有了独立的航空部队——关东军飞行队

东北人民长期坚持抗争

4个师团:仍然是由本土师团轮流值守,其中2个师团在哈尔滨、长春地区镇压抗日武装,2个师团向热河、长城一带进攻

2个混成旅团:混成旅团相当于半个师团——日军师团的常规编制是下属两个旅团,为了方便机动作战,从中抽掉1个步兵旅团和师团直属炮兵、骑兵的一半。

2个骑兵旅团:短小精悍、机动力强,非常适合在东北、华北和内蒙的平原快速机动

东北军空军不少飞机直接被日军占有

关东军飞行队:“九一八”之前,日本在朝鲜派驻了第6飞行联队,事变爆发后很快抽掉2个中队编入了关东军。而东北军在沈阳的东塔机场还丢弃了大量战机,它们直接改成日军涂装,加入了关东军。截止1933年2月进犯热河时,关东军飞行队下属第10、11、12大队,共计6个飞行中队,战机100余架。

1933.5.31——1939.9.16: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塘沽协定》之后,日本忙着加强兵力、升级装备。截止1937年7月7日前,关东军有4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骑兵旅团、1个关东军飞行集团和1个关东军战车队

4个师团:仍旧是国内轮值的精锐师团

日军的坦克部队

2个独立混成旅团关东军最早组建“独立混成旅团的部队”,独立混成旅团不同于混成旅团——它不再是临时编组,而是固定、有番号的。而且关东军下属的第1独立混成旅团是绝对的王牌,拥有2个坦克大队

3个骑兵旅团:日本在二战中只组建了4个骑兵旅团,此时有3个在关东军,为的就是防备苏联、镇压东北抗日联军。而且其中第1、4骑兵旅团,在海拉尔编组为“骑兵集团”,为的就是抵御苏军和外蒙军

七七事变前的日本“陆军航空兵”架构

1个关东军飞行集团:日本的空军部队被海军和陆军一分为二,其中陆军航空兵以“航空兵团”为主,朝鲜军、台湾军配属的两个飞行团都是下属于航空兵团。这就体现出关东军的独特定位,关东军配属的航空部队不受航空兵团管辖,而是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共有5个飞行联队。

但是从编制上来看,此时的关东军既不能看作驻屯军也不是普通的番号军——虽然还没有下属番号军,但是司令官却是大将军衔兵力接近5个师团、有完全独立的航空兵

根据情报,日军判断苏联很可能在1937年末进攻满洲,因此在向关内增兵的同时,关东军也扩大到8个师团,并开始设置番号军

关东军的三个番号军全部部署在当今黑龙江省境内

第3军:防区在当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下属3个师团和2个国境守备队——师团是用于攻势的主力,由甲种师团轮值;国境守备队完全是防御部队,分布驻守在东宁和绥芬河的要塞群

第4军:防区在当今黑龙江省孙吴县一带,下属1个甲种师团和2个国境守备队,国境守备队驻守在霍尔莫津和西岗子的要塞群

第5军:防区在当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带,下属2个甲种师团、1个骑兵旅团和2个国境守备队,国境守备队驻守在密山和虎头的要塞群

1939年日军开始新建“三联队师团”

直属师团:诺门罕战役前,关东军直属有第7师团和第23师团,第7师团是老牌的甲种师团,而第23师团是新组建的“三联队”师团

第2飞行集团:1938年4月开始,日军航空兵为了适应大陆作战形势,把华北的“临时航空兵团”升级为新的“航空兵团”,关东军飞行部队改建为航空兵团下属的第2飞行集团。第2飞行集团下属第7、8、9、12飞行团,分布在长春、哈尔滨、海拉尔等地的机场。

日军的各型坦克

第1坦克旅团:组建于1934年,可能是日军效仿德军“坦克师”的一种尝试。不同于独立第1混成旅团,第1坦克旅团不再有步兵编制,只下属两个坦克联队。根据诺门罕战役时的数据,第1坦克旅团装备有,九五式轻型坦克35辆八九式中型坦克32辆九四式轻型装甲车17辆

满洲铁道图

关东军此时已经在东北全境扎稳脚跟,它的兵力配置和部署主要有三点特色。

主力大兵团全部集结在北部满洲-苏联的边境,散步在铁路线附近,并在边境线修建大型的要塞堡垒。关东军军部直属2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并以坦克旅团和骑兵旅团为机动力量。在满洲中心位置部署大量航空兵,既可以实施侦察苏军动向,也可以向任意方向提供空中支援。

关东军的目的,就是把满洲打造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巨大堡垒,他们静观国际形势、伺机而动,随时准备北上消灭远东苏军。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损失惨重

但是“诺门罕”战役却给关东军泼了一大盆冷水——他们原本想试探一下苏军的虚实,也验证一下综合实力,结果坦克不堪一击、炮兵不如苏军灵活、夜战被探照灯晃瞎眼,鬼鬼祟祟的出动731部队却只毒倒了自己人。

1939.9.17——1945.8.22:从“满洲无战事”到全军覆没

诺门罕战役失败后,关东军不再有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但是地位却不降反升。因为这本来就只是一次试探,而非全面进攻苏联的前奏——日本人在等待欧洲的变化,当远东苏军调走一半时日军就开始进攻。

巴巴罗萨爆发后日军并没有积极响应德国盟友

德国人发起“巴巴罗萨”后,日军一面静观局势,一面扩充关东军,并发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关东军特别演习”。这次演习堪称是全面预热——4个番号军和直属部队共计14个师团的兵力,还有大量的炮兵、航空兵

4个番号军:第一批成立的第3、4、5军,仍驻守原来防区,分别进行了加强。第3军增至4个师团,直属3个坦克联队,增设大量重炮部队;第4军加强了炮兵、工兵和生化部队第5军增至3个师团、1个骑兵旅团,直属3个坦克联队,增设大量重炮部队。而诺门罕战役期间成立的第6军,主要防守外蒙方向,下属1个师团

直属部队5个师团直属于关东军司令部,作为机动兵力,随时支援任意方向。

太平洋战争全貌

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南洋,从关东军抽掉了部分精锐。但是和英美打的火热的南方军才10个师团坐冷板凳的关东军依然有13个师团的重兵

1942年10月,关东军再一次改组——南洋地区的英美军队已经被击败,南下的关东军回归建制,同时还新建了一些部队。最重要的是关东军被提升到了“总军”的地位,下设若干方面军和直属军、师团。

马来之虎——山下奉文

第1方面军:由“马来之虎”山下奉文任司令,坐镇牡丹江。下属第2军——1个师团、第3军——2个师团、第20军——2个师团、第5军——2个师团及1个骑兵旅团。其中第2军原本属于华北方面军,于武汉会战后撤销、1942年7月在关东军重建

第2方面军:由阿南惟几任司令,坐镇齐齐哈尔。下属第4军——2个师团、第6军——1个师团。

日军“九七式”中型坦克

坦克军:1942年6月24日成立,是山下奉文1941年考察德意坦克部队后极力推动的。下属坦克第1师团、坦克第2师团,1个坦克教导旅团和2个直属的坦克联队,各型坦克675辆、装甲车155辆。日军在二战期间总共建立了4个坦克师团,一半都给了关东军

第2航空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军航空兵再次变更了编制,调整为“中队”→“战队”→“飞行团”→“飞行师团”→“航空军”。第2航空军下属第2、4飞行师团,共有8个飞行团约750架战机,占整个陆航战机数量的一半。

苏军的“八月风暴”快速覆灭关东军

此时的关东军处于全盛状态,兵员充沛、装备精良,指挥官也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但尴尬的是,关东军并没有实质性的作战任务——“满洲无战事”,数十万的精英守着庞大的要塞群和满洲铁路线,漫无目的地等待着

几个月后,太平洋战场的局势急转而下,关东军的精锐再度被抽调到其他战场,北上进攻苏联的构想彻底成为泡影。

直到1945年8月,关东军的大部分精锐都已覆灭在太平洋诸岛,残存的精锐也被拉回本土。日军为防备苏军进攻,仓促扩充了关东军,让很多退伍老兵重上战场,兵力号称70万之众。但是这些部队战斗力差、装备不全,在苏军的“八月风暴”中快速土崩瓦解

中国派遣军的三任司令官(自左向右):西尾寿造、畑俊六、冈村宁次

No.2 深陷泥潭的无奈——中国派遣军——“战功赫赫”却不受待见

1939年的欧洲已然满是战争阴霾,苏、美、英等大国的心思全在希特勒身上。而中国大陆已经饱受战火荼毒,沈阳、平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均已陷落,但是中国军民仍在顽强抵抗。

日本人认为,正是苏联和英美在背后支持,才让“以战迫和”一再破灭。此时欧洲的乱局,恰是彻底解决中国问题的机会,决定建立中国战场的统一指挥——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宣告成立。

1939-1942中国派遣军下属师团、旅团变化情况

尽管编入中国派遣军的日军攻城略地、“战功赫赫”,却并不受陆军高层待见。参谋本部和陆军部一直想把中国战场的军队抽调到其他战场,很早就把大量甲种师团调回本土休整。从编制表看来,中国派遣军的师团数量先增后减,但是战斗力却在不断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调走了大量精锐。

中国派遣军下属的方面军、军

而中国派遣军持久作战的属性,又使得它所下属的方面军、军级单位相对稳定,长期按照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四大地域区分范围,各自执行不同的战略任务

起家班底——华北方面军

七七事变之后,当日军决定南下采取攻势时,发现眼前是一片地形多变、形势复杂的局面——太行山把华北一分为二,晋绥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华北地形

为此日军第一个庞大的战略集群诞生了——华北方面军,它的战略目标是确保对平津的绝对控制,并尽量多歼灭中国军队、挫败中国的抵抗意志。

华北方面军长期保持2-3个军的规模,还有若干直属部队,以及专属的航空兵部队

太原会战

第1军:每当日军开始编制第1军时,就意味着真正下决心开始打大仗。1937年的第1军拥有3个师团、2个重炮旅团、2个坦克大队,从保定、石家庄一直转战到太原,此后一直盘踞在山西直至投降

第2军:初建时有3个师团和1个重炮旅团,兵力逊于第1军。第2军的经历非常曲折,先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前期转到了华中方面军,武汉会战后又直接撤销。直到1942年7月,关东军升格为总军后,第2军又在东北重建1943年又调往太平洋战场,直到1945年9月9日,向澳大利亚投降。

“豫湘桂”会战时期,第12军负责河南段的攻势

第12军:在第2军转入华中方面军的同时,华北方面军又在山东新建了第12军。第12军长期盘踞在山东、河南一带,1944年“豫湘桂会战”时达到巅峰,编入了4个步兵师团和坦克第3师团(由骑兵旅团扩充成),总兵力达到148000人

驻蒙军扶植伪蒙政权——“蒙疆自治联合政府”

驻蒙军:关东军曾经试图插手华北战事,借机占取内蒙、成立伪蒙政权,特地组建了蒙疆兵团突进到大同、集宁一带。但是陆军部不想放任这种抢地盘的行为,决定把驻蒙军划归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的步兵主力并不多,仅有26师团和5个后备大队。考虑到驻蒙军作战地形和对苏、对蒙的作战需要,先后为驻蒙军配备了骑兵集团(2个骑兵旅团)和坦克第3师团

凶顽残暴——华中方面军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不得不向华中方向调遣兵力,但陆军并不想在上海投入重兵。起初日军只组建了一个“上海派遣军”,直到10月份,上海派遣军已经扩编到5个师团,战局却依然焦灼。

为了彻底解决上海问题,日军组建了第10军,在杭州湾北岸实现致命一击。鉴于上海战场的兵力达到了8个师团,并有南北两大攻势,需要一个更高级别的单位统一指挥——华中方面军宣告成立。

占领上海后日军快速进犯南京、杭州

华中方面军成立后,很快利用钳形攻势逼退了国军,快速突进到嘉兴-苏州一线。窥见国军在南京地域的守备空虚、混乱,日军决定扩大战果、实现挫败中国抗战决心的目的。以上海派遣军的全部和第十军大部进犯南京第十军另一部进犯杭州,在1937年12月内攻陷了南京、杭州

尽管首都失陷,中国军民依然誓死抵抗,眼见迫降企图再次落空,日军不得不重整华中部队的编制,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徐州会战中,新组建的“华中派遣军”从南面夹击

1938年2月14日,华中方面军和上海派遣军、第十军全部撤销,组建“华中派遣军”

华中派遣军下属6个师团、1个旅团(支队)和1个飞行团——此时日军还未确定下一步的进攻方略,未下设军级单位,由派遣军司令部直属所有师团、旅团,并从南面配合华北方面军进攻徐州。

直到1938年7月4日,进攻武汉的方案确定后,华中派遣军改组为“派遣军-军-师团”的结构

武汉会战中的华中派遣军——2A为第2军、11A为第11军

第2军:原隶属于华北方面军,下属第10、16、108师团。第16师团在淞沪会战期间编入上海派遣军,第10师团参加徐州会战后南下。此时第2军司令部和第10师团划归华中派遣军,第16师团归建,并新增了第3、13师团。

第11军:1938年6月新成立,冈村宁次任司令。下属第6、9、101、106、27师团,以及台湾旅团改建的“波田支队”

直辖师团:第15、17、22、116师团,其中15、17、22均为新设立的“三联队”师团

日军第11军曾四次进攻长沙

日军攻占武汉后,又将第2军撤销,下属的第10师团返回华北方面军,其他部队全部转入第11军。此时第11军达到9个师团和1个旅团的规模,成为日军进攻重庆、湖南的急先锋。

1939年9月4日,华中派遣军解散,部队全部编入新成立的中国派遣军。9月23日,中国派遣军又在南京成立了第13军, 配属了4个师团和4个独立混成旅团,在伪军协助下守备南京、上海和杭州地域。

石牌保卫战

在1939年后长达5年的时间,第11军一直以庞大的兵力压迫重庆政府。直至太平洋战争完全陷入劣势,日军不得不考虑打通连接中南半岛的“大陆交通线”,决定在华中新建一个方面军级单位,统筹武汉、广州的兵力。

1944年8月26日,第6方面军在武汉建立,冈村宁次再次出任司令。第6方面军下属第11军、第34军、第23军和香港总督部,1945年在武汉投降。

变幻无常——华南方面军

日军进占广州

1938年9月7日,正当华中派遣军大举进攻武汉的时候,日军决心开辟华南战场——既可以封锁中国内地与港澳的连接,也可以阻止华南的中国军队北上

为此日军大本营成立了第21军,由海军协助,向广州发起进攻。第21军的主力有三个师团,分别来自关东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第5师团为擅长登陆作战王牌师团,驻扎在徐州第18师团淞沪会战的主力,驻扎在杭州第104师团较弱,由第4师团留守本土人员扩充,驻扎在大连

1939年9月,第21军转入新成立的中国派遣军,同时新增了台湾混成旅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向广西发起进攻。

华南日军的编制变迁

1940年2月9日,华南日军升格为“华南方面军”,第21军撤销、新建第22军。由于华南地区接壤越南,为了配合“南进”战略,华南方面军的归属和编制不断变化。

由于纳粹德国在1940年6月攻占法国,日军趁机从华南方面军分兵进入越南北部。考虑可能进一步南下,华南方面军从中国派遣军中抽调出来,直属于大本营。太平洋战争前夕,大本营已经开始筹建南方军,不再南下的华南方面军和第22军被撤销。日军又在华南地区新建第23军,再次编入中国派遣军

直到1944年8月,为了配合豫湘桂会战,第23军并入第6方面军。1945年3月,为了防备英美联军在中国沿海登陆,第23军再次直属中国派遣军,全力确保广州和香港,最终在8月向中国军队投降。

No.3 巴蛇吞象——南方军——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东南亚为日本提供大量战争资源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一再要求日本从远东进攻苏联。但是精打细算的日本人,认为苏德战争刚刚开始,苏联在远东仍有相当兵力,还不是最佳时机。反倒是英美法荷等国被纳粹牵制,完全无力顾及东南亚殖民地,可以乘虚而入。再加上日本对东南亚的粮食、橡胶、锡矿、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决心南下夺取东南亚。

南方军初始编制

1941年11月6日,日本天皇批准“南方综合作战计划”的第二天,南方军宣告成立。南方军刚成立就是“总军”级单位,下设第14、15、16、25军,直属21师团、2个支队和2个飞行集团。虽然总兵力只有10个师团,却都是在中国关内历练出的精锐,还从全陆军的15个坦克联队中抽出9个调给南方军

相比于关东军、中国派遣军这两大总军,南方军有两大特点,一是战场高度分散;二是登陆作战较多,离不开海军支援。

新加坡战役中投降的英军

南方军下属的4个军,分别负责菲律宾、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利用兵力、舰艇与战机数量的优势,快速席卷东南亚。到1942年6月,日军大本营认为东南亚的局势已经稳定,可以放心交给海军方面,把大量炮兵、坦克部队调回了关东军

但是从6月份的中途岛海战开始,美军已经开始占据主动,会同英军在缅甸和澳大利亚两个方向发起反击,日军不得不重新加强南方军。

中国远征军长期在缅甸边境对抗南方军

1943年2月,南方军成立缅甸方面军,下设第15军,直属第55师团。来自中国派遣军的第15师团和新建的第31师团编入第15军,使其达到5个师团的规模

1943年11月,关东军的第2方面军和第2军调入澳大利亚北部,由阿南惟几任司令。调整编制后的第2方面军下属第2、19军,以及第7飞行师团

1943年的轴心国败绩

靠着冒险取胜的南方军,根本无力与美军进行持久战,逐步退向中南半岛。日本人觉得英国是相对软一些的柿子,决心从缅甸攻入印度,建立稳固的大陆根基,同时也切断中国的军事援助

缅甸方面军的巅峰兵力

从1944年3月开始,日军发动英帕尔战役,缅甸方面军扩编到3个军、10个师团,共计30万大军。但是此时中国远征军在战斗力和装备上都超过了日军,缅甸方面军在缅甸、云南一带的攻势很快宣告失败。

此后南方军的74万大军,在中南半岛、菲律宾等地艰难维持,直到1945年9月12日才全面宣告投降。他们分为缅甸方面军、第7方面军、第14方面军、第18方面军,和南方军直属的第2、18、38军和第14师团,以及第3飞行军。

日军曾经筹备疯狂的“本土决战”

No.4、5、6 最后的疯狂——第一、第二总军和航空总军——声势浩大却是纸老虎

1945年4月1日,美军成功在冲绳岛登陆

1945年4月5日,苏联宣告《苏日中立条约》不再延长

日军大本营嗅到了末日的气息,决心在本土进行“玉碎”决战,为此他们建立了3支总军级编制。其中第一总军和第二总军为陆战部队,是日军唯一一次按照标准的“总军→方面军→军→师团”编组部队

第一总军司令官杉山元及具体编制

第一总军由陆军元帅杉山元指挥,司令部在东京,总计3个方面军、8个军、35个师团、19个旅团

第二总军司令官畑俊六及具体编制

第二总军由陆军元帅畑俊六指挥,司令部在广岛,总计2个方面军、5个军、24个师团、14个旅团。航空总军纯粹是飞行部队,编制有4个航空军、8个航空师团

但是这种庞大的编制,改变不了日军穷途末路的命运

全民“玉碎”——连妇孺都要拿着竹枪操练

陆战的72个师团、35个旅团中,有45个师团、24个旅团是1945年2月后新组建的,全都是退役老兵和未成年的娃娃兵。步枪只够装备一半部队,其他的机枪、火炮、坦克也严重不足。航空总军能够装备的,只有库存的旧式飞机和教练机。飞行员也早已消耗殆尽,新服役的飞行员大多只有200飞行小时数,完全无法抗衡美国空军

所以满满的编制表和众多的部队番号,只是让日本本土在地图上更有安全感——看上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部队,实际上只是空架子

“神风突击队”——代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狂热和疯狂

结语

透过日军的编制,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两个词——混乱和仓促

日本不仅匮乏战争资源,也缺少纵深和战略格局。为了获取资源和安全感,只能寄希望于大陆战争。而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恰恰给了日本冒险、投机的机会

日本海军与陆军长期内斗

但是面对广阔的扩张空间,日军的每次战略抉择都充满矛盾——陆军与海军的冲突,陆军不同派系的冲突,陆军作战部队和中央的矛盾……

日本人从来没有平静地统一战略方向,军、方面军和总军这样的战略编制,随时受到战场走向、指挥官意志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乱,直至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