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
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
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
白色大熊猫
身影
四川出现全球首例「白熊猫」身影!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5日指出,4月中旬海拔2000公尺左右拍摄到「白熊猫」的身影,全身毛发、爪子皆为白色,眼睛则呈现红色。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分析,这只白熊猫应该是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年龄大约是1至2岁左右。
李晟指出,「白化」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都能发现,但这种基因突变在物种中仍为少数现象。「白化」基因突变会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因此外观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若只是单纯的白化,并不影响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只不过,在自然环境中会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也比较敏感。
这次卧龙捉到的白熊猫影像是首例完全白化个体,李晟说,这表示,在卧龙的熊猫族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从照片上来看,这只白熊猫体格健壮,步态稳健,亦证实了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不过单凭照片还无法确定白熊猫性别。
根据了解,当带有白化基因的熊猫与一般「黑白熊猫」繁殖出后代时,第一代宝宝外表仍为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当两个都带有突变基因的熊猫交配繁殖时,后代就有可能出现「白化」熊猫。至于卧龙的白化突变基因是否能传递下去,李晟说,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未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增加针对白熊猫,增加活动区域红外线相机,持续追踪成长、发育过程,观察活动轨迹与社交关系,如果能拍到白熊猫的下一代,将更有研究价值。
相关报道:四川卧龙拍摄到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据新华社成都5月25日电(余里):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5日对外发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摄录下一张大熊猫影像,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只熊猫毛发通体呈白色、爪子也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大概在1至2岁。
据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通常对动物的活动、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
卧龙此次拍摄到的熊猫,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从照片上来看,该个体体格壮实,步态稳健,也从侧面证实了该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这只熊猫的正常生活。
“白化”突变是隐性基因,可以遗传。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白化”的性状。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
当这只熊猫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也就是普通的“黑白”熊猫)成功繁育出后代时,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而之后,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再次交配繁殖,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白化”个体。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据了解,为摸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结构,掌握了解不同物种对栖息地利用状况,201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卧龙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科研工作,该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选择了7个样区,每个样区20平方公里,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此系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这次白色大熊猫照片就来自其中一个监测样区。
-
- 在现实生活中主导狮群的应该是辛巴的妈妈
-
2024-03-05 07:22:03
-
- 新研究揭示鸟类以前未被认识的迁徙行为
-
2024-03-05 07:19:59
-
- 台湾研究海蛇的先驱杜铭章在兰屿与海蛇共舞
-
2024-03-05 07:17:54
-
- 科学家从粪便提取DNA鉴定出三种新种濒危叶猴
-
2024-03-05 07:15:50
-
- 科技城市里的生态绿岛——重生的台湾新竹动物园
-
2024-03-05 07:13:46
-
- 新研究解密蝙蝠在全黑环境里搜寻晚餐的超强“窃听”技能
-
2024-03-05 07:11:41
-
- 长颈鹿如何解决一个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问题——高血压?
-
2024-03-05 07:09:37
-
- 研究人员开发出廉价设备能够在世界最多样化的地区研究昆虫的行为和活动
-
2024-03-05 07:07:32
-
- 调皮的水獭在新加坡如何适应都市生活?
-
2024-03-04 23:43:15
-
- 贝类、凤梨、通便剂或许能帮助治疗蝙蝠的白鼻症
-
2024-03-04 23:41:11
-
- 耶鲁大学鸟类学家理查德·普鲁姆向公众阐释长期被压制的性进化理论
-
2024-03-04 23:39:06
-
- 台湾狐蝠曾以为绝迹本岛 研究团队在花莲纪录到稳定族群
-
2024-03-04 23:37:02
-
- 人类祖先嘴巴曾经消失又出现?揭开脊索动物腹背翻转之谜
-
2024-03-04 23:34:57
-
- 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从云南发现的亚化石中成功测序
-
2024-03-04 23:32:53
-
- 最近发生的六起死亡事件让稀有鲸鱼“北大西洋露脊鲸”离灭绝又更近一步
-
2024-03-04 23:30:48
-
- 目击4.3公尺巨鱼 消失鱼种“大西洋鲟”有望重返美国纽约哈德逊河
-
2024-03-04 23:28:44
-
- 虎鲸如何从被人痛恨到受人喜爱、再到濒临灭绝
-
2024-03-04 23:26:39
-
- 为什么虎鲸无法在圈养环境下健康长大?
-
2024-03-04 23:24:35
-
- 河马的天敌是什么?河马能一口咬穿鳄鱼(连狮子也不怕)
-
2024-03-04 14:45:39
-
- 乌贼真的是四维生物吗 为什么说乌贼是四维生物
-
2024-03-04 14: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