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从“北京文科状元”的外交官父母身上学到不强加自己的期望就是最好的鼓励

2025-03-25 10:25 来源:网络 点击:

从“北京文科状元”的外交官父母身上学到不强加自己的期望就是最好的鼓励

总分690!以下是记者采访北京文科状元-来自北京二中高三九班熊轩昂的部分内容:

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

记者问:“父母对你严厉吗?他们对你成为状元有什么感想?”

熊轩昂:“不严厉。他们对我成为状元的反应是惊讶、不相信,感觉像做梦一样,我也觉得是。”

记者问:“在学习过程中,父母给了你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

熊轩昂:“我觉得父母给我无形中的帮助特别大,给我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我的家长也不是老师,没有明确地指导我学习,但是潜移默化的指导特别多。

看到这里确实让人感觉不出状元郎的身后有什么压力是来自于他的父母,也没听到他父母对他抱有任何期望,反倒是对他的优异成绩表示“惊讶”和“不敢相信”。而“没有明确地指导学习”恰恰与现在社会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这一普遍现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讽刺。

与之相反的是,又一则海外留学生自杀的新闻映入眼帘:

美国当地时间6月18日晚,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著名旅游景点科罗拉多大桥发生一起中国留学生跳海自杀事件。一下子让我联想起那个自杀的MIT才女郭衡,还有跃过旧金山金门大桥栏杆自杀身亡的耶鲁大学数学系20岁华裔学生王璐畅……

这些人之骄子为什么觉得自己“毫无优势”呢?

孟书子是哥伦比亚发展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她曾经说过:“小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自信一些,她告诉我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热切的眼神20年来从来没有变过。” 才女聪明这类词也就变成了她伴随一生的魔咒。

有人要说了,那是她心里素质不好,找借口罢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她为什么心里素质不好呢?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组用语,请大家看的时候注意觉察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决定:

A组(表扬):

我为你而骄傲!

你这么听话令我很高兴!

我喜欢你所做的!

你做的正是我告诉你的。

好棒!这就是我所希望的。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B组(鼓励):

你付出努力了,你该得到它。

你一定会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你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相信你的判断。

我相信你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管怎样我都爱你。

乍眼一看A组(表扬)的这些话是不是天天都挂嘴边上?表扬的确能短暂的激发孩子的良好行为,但长期效果并不好。孩子当时可能会很享受你的表扬,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你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他可能会感到 我被有条件的爱着(如果我做得不好,他会不爱我),或者:我感到迎合家长的期望很累。 太多的表扬会建立起不健康不平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好像是上下级关系。

你真棒!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arol Dweck博士的研究,证明了阿德勒多年前所教授的观点:表扬对孩子不好,因为它会造成孩子成为寻求认可上瘾者,而不是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自尊。其中提到很有意思的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做同一组题目,都做对了,我们评价第一组学生:“You are so smart!你真聪明!” 评价第二组学生:“You have worked so hard!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之后再给这两组学生分别两组题目,一组简单容易答对,一组挑战性大,夸他们聪明的这一组倾向于选择简单的题目。

B组(鼓励)的这些话让人看完会感觉:受到激励去做自己,并提升自己;觉得:自己是被无条件的爱着、被鼓励着。细心的看,你会发现鼓励会让孩子们为自己而改变,成为寻求内心方向者。他无须得到他人的认可,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以尊重孩子,欣赏孩子的角度激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客观的自我评价。

爱你本来的样子

看完这些,你就不难想象,当一个孩子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确定自己的存在时是有多么的可怕,万一他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呢?否定自己,否定人生,甚至否定周遭的一切,那即将是又一个悲剧的开始。

作为家长,我们不求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北京文科状元”一样金榜题名,但求以一颗“淡泊”的心态把责任和课题交还给孩子自己,那是他的考试,那是他的人生。多鼓励,少表扬,让孩子学着为了自己而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