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道德经》太上

2025-02-09 09:56 来源:网络 点击:

《道德经》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这一章都是在讲“做人”的,我们讲“做人做事”,这章在讲“做人”的结果。

“做人”不一定是人做人,它也包括“组织”做人,甚至包括“国家、民族”的做人,甚至包括“人类”这个整体的做人,甚至小说里神仙妖魔的做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把这章,甚至整本《道德经》都定性为政治思想,也是因为最后有个“百姓皆谓我自然”,这里提到个“百姓”,然后就想当然的认为只是在说统治、为政,这个也不算错,只是有点狭隘了。

“太上”,就是修养的那个极端之处,“下知有之”,下边都知道有这么回事。至于我们能不能达成,这里没说,自己去体会吧。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也叫“道祖”,这是后世别人尊上的,他自己不会自命太上,自命道祖。甚至他也不会去指认谁谁谁就是太上,不要说活人,他连死人也没指认过。孔子说“吾未见有刚者”,孔子也不会说谁谁谁就是绝对的,自己更不会觉得自己绝对了。“微妙玄通不可识”,与这也有关系,只知有,不知道是谁,就是“太上,下知有之”

1、“太上”,也是一种不断的追求,“功成弗居”,“太上”更不会有人居了,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叫“太上不可及”。

2、“太上”,是个虚位,它肯定有,人人都知道有,但就是虚在那里的,虚在那里干嘛的呢?就是让“你”来坐的。

这里的1和2,都是我瞎编的。《道德经》原文里根本就没这样的写,它只是说“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这些后边的话里,主语和宾语都被省略掉了。这个在《道德经》里也特别常见,实际上先秦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表述方式,对现代人解读造成不少困扰。其实,这里的主宾可以随便填,也可以颠倒着看,它都是一回事情,有点儿类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一样方向相反

“亲誉之”还套用前边的“上、下”来讲,就是“下”会亲誉“上”。实际上这种亲誉是相互的,关系很玄妙,不在于吹嘘,是源自本心的,是一种由衷的亲近、赞誉。同样作为“上”,要想得到别人的亲近、赞誉,只能从自身出发,由衷的去亲近别人,赞誉别人。那么如果鼓吹我亲近别人,我赞誉别人,然后再代表别人亲近自己,赞誉自己,这就是自说自话,在后边的“侮之”里有更详尽的描述。

“其次,畏之”。到这里,就是土匪文化了。别人会怕你,实际上源于自己也怕别人,互相怕,因为一言不合就可能要两害。我们说个人修养里很重要的一点,叫“藏锋”。那些一直锋芒毕露的做法,实际上还是自己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所以要不断的靠震慑别人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破除这种两害僵持,只能从各自的自身做起。所以从政治上也讲,把权利放到笼子里,就是这个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