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影视 > 正文

​淮海戏:它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2024-09-04 04:51 来源:网络 点击:

淮海戏:它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淮海戏的简介

淮海戏,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2019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淮海戏的起源

淮海戏的形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艺人大多是“随身衣,就脚鞋”,圈内称这种演出为“下场子”。此时演员很少,有“七忙八不忙,九人下厨房”之说。班组演员无严格的行当区分,一个演员必须要生、旦、净、末、丑行行精通,称为“一脚踢”。演出剧目多为对子戏,内容多为演唱当地农村生活和一些民间故事。

清光绪六年(1880年)后,演出规模渐渐扩大,行当也日渐齐全,从而形成了季节性的演出班社。随着徽剧、京剧的流入而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大大丰富了这一戏曲形式的艺术手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

1947年,艺人自发成立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淮海戏的艺术特点

一、剧目类型

淮海戏的传统剧目数量可观,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又被统称为“两骂、两关、三朵花,七大、八小、十一记”。这些剧目大致可分五类:一为民间生活小戏,二为家庭伦理戏,三为男女情爱戏,还有一类公案戏,一批新编剧也在淮海戏的声腔、表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戏,淮海戏的剧目总体上都能既贴近生活,又贴近时代,具备乡情野趣及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

二、唱腔曲调

淮海戏唱腔明快、爽朗、优美动听,多土气息浓厚,流行区域有“三天不听淮辜腔,吃饭睡觉都不香”之谚语。淮海戏奠板式唱腔为主,兼唱部分民间小调。男乏同弦异腔,女腔以好风光为基本腔周;男腔以东方调为基本腔调。此外,复腔还有二泛子、串十字、双起腔、彩腔、八句子等;男腔还有金风调、龙门调、小丑调、僮子调及各种形式的弹唱等。伴奏乐器以板三弦、淮海高胡为主。

三、艺术特色

土生土长的淮海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多,是典型的大众化艺术。它的唱、念、做、表,均平实易懂,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形式尤显热烈生动。形式上的乡风野趣与直接表达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内容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一些生活小戏如传统的《催租》、《骂鸡》等和新创作的《小板凳》、《拾秸头》等,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平民化特质。由于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和南方吴文化的中问地带,因此其总体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淮海戏的著名曲目

淮海戏代表性剧目有民间生活小戏《催租》《骂鸡》《站花墙》等,家庭伦理戏《皮秀英四告》《鲜花记》《大书馆》《孝灯记》等,男女情爱戏《三拜堂》《小隔帘》《小玉环》《访友》等

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戏《樊梨花点兵》《夜战北平关》等,公案戏《井泉记》等,新编剧《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陈毅三会韩德勤》《小镇有口甜水井》《代代乡长》《草包村长》《临时爸爸》等(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