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奇闻 > 正文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

2024-03-13 18:44 来源:网络 点击: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出土的1.35万年前“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图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据新华社广州4月16日电(王攀、邓瑞璇):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掘工作已于近期结束,转入文物研究阶段。考古人员表示,遗址出土的距今1.35万年的“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的墓葬,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体质演化与人群扩散等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青塘遗址是岭南典型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洞穴遗址,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发掘。其中,黄门岩1号洞发现墓葬一座,出土人骨化石一具,测定年代为1.35万年前,被确认为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墓葬。

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锁强说,这具人骨化石呈蹲踞葬式,除头骨与左侧部分缺失较为严重外,右侧上下肢骨、脊椎与骨盆等保存情况较好。其身下垫有石块,身旁摆放一枚骨针,推测可能为随葬品。

“后续研究表明,这是一位13岁至18岁之间的女性,身高1.45米至1.5米,我们称她‘青塘少女’。”刘锁强说,蹲踞葬式和随葬品表明当时的丧葬行为已经具备一定的仪式,人类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死观念并且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复杂程度。

此前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出现最早的墓葬。考古专家认为,“青塘少女”的发现不仅改写了史前墓葬的相关时间记录,还可能对华南和北方地区人群来源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蹲踞葬式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时期较为流行,和中国北方广泛发现的仰身直肢葬式有显著差别。此前国内发现的蹲踞葬式墓葬多是距今一万年以内的,一万年以前较为稀少。因此这一墓葬也为开展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性史前人类迁徙、交流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相关报道:广东发现距今约1.7万年陶器

据新华社广州4月16日电(王攀、邓瑞璇):考古人员近期表示,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的距今约1.7万年的陶器,不仅为人类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为证明华南地区可能是人类最早生产和使用陶器的地区填补了证据空白。

青塘遗址是岭南典型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洞穴遗址,2016年至2019年初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发掘,共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角骨器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目前考古已由发掘转入文物研究阶段。

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锁强说,陶器碎片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年代测定显示,这些陶片距今约1.7万年,属于旧石器晚期。这是广东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

“陶器是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显示,华南特别是环南岭地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使用陶容器的地方。此前南岭周边的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都曾出土早于1.7万年前的陶器碎片,但广东地区一直没有同类发现。青塘遗址陶器的出土,填补了这一“关键空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认为,青塘遗址发现的陶器是华南地区,尤其南岭南北两侧在距今2万至1万年时间段内,已大范围生产和使用早期陶器的又一有力证据。

出土这些陶器的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的不同层位都发现有早期陶片,跨度从距今约1.7万年到约1万年,有着明显的发展序列。

“出土的陶器呈现从双面绳纹到单面绳纹、从粗糙不规则到相对规整的变化,体现出制作工艺的明显进步。”刘锁强说,这种发展序列与湖南、江西等地发现的陶器发展序列一致,证明了旧石器时期南岭南北的人类可能有广泛而持续的文化交流。

相关报道: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荣获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新闻发布会公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联合发掘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三年来,考古文博学院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持续在粤北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至黄门岩4号洞地点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近60平方米,喜获重要考古新发现。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地处北江一级支流滃江中游,北江二级支流青塘河贯流其间。周围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较开阔的溶蚀谷地。青塘一带有多座石灰岩孤峰,发育有较多溶洞。其中的黄门岩1-4号洞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形成的史前文化堆积保存最好。

2016年6月以来,为配合我校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的田野考古实习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组建田野考古发掘队,展开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次工作在青塘遗址黄门岩1-4号洞,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连续的文化层堆积,清理出多个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迹现象,包括墓葬、用火遗迹等,并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骼及早期陶器等重要遗物。

青塘发掘最主要收获是对以黄门岩2号洞为中心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岭南地区史前人类聚落形态变化的新认识。这次系统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发现,在距今2.5万年前后开始,随着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到来,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人群开始占据黄门岩几个洞穴,最初留下的是以硅质岩类打制的石片石器为特征的第一期文化遗存。此阶段属于典型的旧石器晚期文化特征,文化层较薄,遗存较稀少,反映出当时高流动性、以狩猎为主要生计手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从距今2.2万年前后开始,2号洞的居民开始加工定型的陡刃砾石石器,形成第二期文化遗存。这一阶段洞穴堆积明显增厚,文化遗存丰富, 反映出稳定并较长时期居住的特征。伴随着稳定持续的穴居生活,到距今1.8万年以后的第三、四期文化发展阶段,黄门岩的史前居民则开始应用陶器;除了狩猎哺乳类动物,更多捕捞螺、鱼类,以及大量利用植物资源。

这一过程完整展示了岭南地区史前人类从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定居,更多利用植物、水生生物等广谱资源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这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正是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史前学者在岭南及整个华南地区孜孜以求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的最新诠释。因此有学者在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点评,认为青塘遗址的新发现为认识岭南及周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尺。

青塘遗址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包括在2号洞距今2万年前后的人类肢骨及头骨片化石,以及1号洞出土一具相对完整的年轻女性骨架,时代为距今1.35万年。后者尤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葬式的墓葬。这个墓葬是利用洞穴内石灰岩的凹坑放置逝者,在其背部垫有6块石灰岩角砾,还有一枚随葬的骨针。从骨架的置放方式,可以推断其葬式为蹲踞葬。黄门岩1号洞地点洞口宽敞、洞内狭长幽深,不太适合大量人群居住,因而被用作墓地,与2号洞的中心营地的功能明显有别。因此,这批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不但是研究岭南及相邻地区晚更新世人类演化与扩散等体质人类学课题的珍贵证据,更是揭示当时人类精神世界,展现史前人类群体与社会关系复杂化过程的最新资料。

青塘遗址从发掘工作开始,即注重与考古发掘同步开展多学科合作与综合研究。通过现场调研观察取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及时取得年代学、古环境等多学科的测试数据,保证发掘与综合研究顺利进行。目前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史前居民在青塘遗址主要活动时间为距今2.5万年至1万年。环境考古的初步结果显示,遗址占用的初始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的开始同步,受到最后冰期最盛期气候变化的影响,该遗址经历多次程度不同的冷暖更替。从早至晚的气候环境变迁,与黄门岩居民工具技术与适应行为及文化变化之间的耦合性,清楚地揭示出岭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人类的适应策略和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之初的环境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

青塘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充分展示了高校与地方考古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青塘遗址的发掘是考古文博学院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广东史前考古实习基地实施的首个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两单位密切配合,积极为培养研究生与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最好条件,也为取得这项重要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塘遗址的重要意义

综上,青塘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既是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完成研究生培养教学任务的收获,也聚焦当前本学科重大课题主动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重要进展。该成果突破了长期束缚岭南乃至华南地区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瓶颈,为研究华南旧、新石器过渡阶段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

青塘遗址墓葬与人化石等发现,既对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埋葬习俗与社会关系复杂化发展研究十分重要,更为追索华南与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岛屿区晚更新世以来人类迁徙扩散路径,寻找南岛语族的原乡等国际史前考古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线索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