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奇闻 > 正文

​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法国传教士在四川省雅安市邓池沟村猎杀“大猫熊”

2024-03-06 17:05 来源:网络 点击:

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法国传教士在四川省雅安市邓池沟村猎杀“大猫熊”

1929年,一对美国兄弟拿着博物馆赞助的经费来到四川,猎杀到了一只大熊猫。

1929年,一对美国兄弟拿着博物馆赞助的经费来到四川,猎杀到了一只大熊猫。

(报道)据澎湃新闻(夹馍星球):1869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清王朝有了一段平静期。洋人也活跃起来,在上海的街头,第一次出现了自行车。

而一个名叫戴维的法国传教士,沿长江而上,来到四川地区传教。

在雅安市的邓池沟村,有位猎人邀请他到家里吃茶。屋子简陋,他却很快发现了一个大宝贝,那是一张有着黑白相间纹路的熊皮,以前从没见过。

传教士大都知识渊博,戴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物种,又花高价让猎人捕杀了一头,解剖后做成标本,运回法国。

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它既不是猫,也不是熊,于是命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而在我国被翻译为“大熊猫”。就像肉夹馍还是馍夹肉,是个习惯问题。

大熊猫有着黑色的眼圈,憨态可掬的面容,如婴儿般滚圆的身材,很快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爱。难怪迪斯尼研究出一个规律:人类普遍喜欢具有“儿童特征”的动物。

掐指一算,2019年正好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2019年8月2号,第14届全运会的主办地陕西,公布了一组吉祥物形象,其中就有大熊猫。另外三个为金丝猴、朱鹮、羚牛,他们都是栖息在秦岭山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称“秦岭四宝”。

吉祥物就是选些可爱的东西来寓意美好,图个吉利。在科学未兴的年代,人们猎杀大熊猫,也有这个目的:据说把熊猫皮铺在床上睡觉,可以辟邪。

还能占卜,假如一夜安睡到天命,就代表万事如意。而女生拿熊猫皮入药,能调理月经。

秦岭这四宝,知名度最高的是金丝猴,以它命名的一款香烟,老百姓爱抽。朱鹮作为濒危动物,曾经全世界仅剩下7只,极为珍贵。而羚牛老实,“人狠话不多”,存在感本就不强。

最尴尬的要数大熊猫,因为有四川卧龙这个大牌子挡在前面,一直没有出头之日。世人皆知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殊不知秦岭山里也有,并且脑袋更圆,更可爱。

要不是吉祥物出来,就连不少陕西人,都不知道自己家乡有大熊猫。

这是为什么呢?

01

四川毕竟是最早发现大熊猫的地方,占了先机。当大熊猫在世界走红后,很多人都想得到它,这里又成了探险家门的乐园。

别看熊猫长得胖,运动能力可是很强。有时遇到豺狼攻击,它会故意来到开阔处,往地上一躺,等到敌人近前,突然一把揪住,按在背下磨蹭,几下就送了豺狼的命。

曾经也是一代战兽,后来靠卖萌为生。

除了有经验的当地猎人,一般人很难捕捉到。1913年,一个叫威尔士的探险家公然发出一项挑战:谁能成为第一个猎杀大熊猫的白人?

十年过去,也没人挑战成功,这让大熊猫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那个年代,西方的博物馆业开始盛行,大家都在比拼谁的展品厉害。最初是追逐恐龙的骸骨,之后就是大熊猫。

1929年,一对美国兄弟拿着博物馆赞助的经费来到四川,猎杀到了一只大熊猫。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即将上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的儿子。花花公子,就喜欢玩点刺激的。

从那之后,西方掀起了猎杀大熊猫的高潮。短短五年,有20多只熊猫标本,进了博物馆。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时,就有不少洋人在这里狩猎大熊猫。擦肩而过之际,谁也想不到自己将来的命运如何。

当猎杀大熊猫成了平常事后,挑战再次升级:外国人开始追求把活的大熊猫运回去。

1936年,女探险家露丝,在四川的森林里发现了一处大熊猫的家,里面有一只熊猫幼崽,妈妈出外寻找食物了。她趁机把人家孩子给抱走了。

过海关时遇到麻烦。外国轮船听说她给这只小动物投保了一万美元的死亡险,拒绝搭载。但这没有难倒露丝,她给一位中国官员送了点钱,拿到了出口许可,上面写着:狗一只,20美元。

这是第一只活着到达外国的大熊猫。在动物园展出当天,游客人数超过5万。一个周的收入,就抵平了动物园的所有支出。两年后,这只熊猫死于肺炎。

1949年,新政府下令禁止外国人插手中国熊猫事情,游走在四川的西方猎手,才随之散去。

但是,那些优秀的科学家们,也无缘接触到研究对象。中国的大熊猫到底有多少,除了四川,其余地方有没有?都是未知的答案。

变化发生在1957年冬。一天,陕西秦岭岳坝乡的上空掠过一架飞机,并且扔下了什么东西。村民以为是来了特务,便报告给上级。乡长杨笃芳不敢怠慢,带着一群民兵,进山搜索。

在一片竹林边,他们看到一个活物,头戴白草帽,身穿白马褂,一副洋人打扮。他们向对方喊话,“站住”、“举起起来”,都没见回应,便认定是特务,开了枪。

活物应声倒下,近前一看,原来不是人,是个黑白色相间的动物,便称其为“花熊”。山区闭塞,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全世界闻名的大熊猫。

那时也没有动物保护意识,一队人就把熊猫给剥了,烧火炖肉。但有股烂竹子味儿,非常难吃。

饭后,大家围着篝火聊天,杨乡长忽然感到有水淋到自己脸上,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熊,正朝他撒尿呢。他拿起枪,一扣扳机,又打死了一只。

特务是没找到,杨乡长收获了熊猫皮,回家铺在床上当褥子。

第二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老师郑光美带着学生,来秦岭考察,搜集当地的动物皮毛标本。杨乡长便把熊猫皮贡献出来,郑老师一看,浑身直哆嗦,说,这可是国宝呀。

也是这一年,大跃进运动展开,大片森林遭到砍伐,用作燃料炼钢铁。大熊猫的栖息地被破坏,不得不退居深山老林中,难觅踪迹。

再加上反右派运动,直到1964年,郑光美才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秦岭生活着大熊猫。但不久文革开始,全国忙着搞阶级斗争,没人在乎这件事。

文革期间,北大生物系一个叫张纪叔的人,下放到陕西动物研究所当研究员。1973年,他到秦岭的佛坪地区考察时,又获得了8张大熊猫皮,两个头骨。

事实再次确证,陕西也是大熊猫比较集中的地区。

这一次引起了政府的重视,1974年,陕西省组织了一支有475人参加的生物资源考察队,对秦岭的珍稀动物进行全面调查。据推算,此地的大熊猫数量大约有200多只。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遮挡了北方的寒流,面前的汉江又提供了水汽,让秦岭南破成了熊猫的天然庇护所。比起四川的800多只,数量虽不多,但是密度更大,平均10平方公里就有一只。

再加上两地是相隔离的,大熊猫属于不同种群,长相也有区别。四川的熊猫头比较长,像熊,陕西的熊猫头圆,像猫,看起来也更漂亮,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四川熊猫最长是1.5米,陕西熊猫能达到1.7米。用佛坪作家白忠德老师的话说,“前者是娇小的林黛玉,后者是富态的薛宝钗。”

2010年,美国记者亨利•尼克尔斯写了一本书,讲述一百多年来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历史。这本书的名字叫《来自中国的礼物》。

很多人忘记了,最初的大熊猫并不是礼物,而是猎物。

02

中国对于大熊猫的真正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对洋人没有那么强的戒备心了。1980年,中国邀请世界自然基金会一起合作,成立研究项目。这个基金会成立于1961年,logo就是一只大熊猫,足见其喜爱程度。

但做起事来,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了。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乔治•夏勒,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最后的熊猫》,里面说:

与短视的庞大地方官僚体系为敌时,热忱和善意都不足以应付,他们只顾眼前的,运用推托、逃避、过时的观念、缺乏远见的行动和其他可悲的手段,来规避中央政府制定的纲领,造成规模惊人的生态管理失误。

不久后的一件事,更证明了当时国内动物保护观念的落后。

1983年秋天,四川卧龙保护区,出现了一个怪异现象——竹子开花了。竹子一旦开花,几个月内就会死亡,然后重新从根部生长。

这样一来,大熊猫的食物就会减少。一夜之间,各大媒体的头条都是关于“国宝”熊猫受难、急需救济的新闻。

其实,开花的主要是箭竹,而其他的绿竹、拐棍竹等种类生长正常,完全能支撑熊猫的生存。但是比起科学和理性,具有情感煽动性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了。

官方的反映也特别敏感,拨了数百万元款项来援救。每个有熊猫的县都成立救援队,由副县长领导,进山搜索受灾的熊猫,然后带回来,由人工饲养。

哪怕是没有大熊猫的县,也非常积极。个中的玄机,乔治•夏勒是看懂了,因为钱,“每个县都要分一杯羹,管它有没有危机。”

一场轰轰烈烈的捐款活动也随之展开。凡是用熊猫形象做商标的企业,都得捐钱,不然还怎么做生意。很多小朋友,把自己的储钱罐砸了,拿钱给大熊猫:“让它们可以住在美丽的幼儿园里”。

美国总统夫人南希•里根,也在美国的儿童间发起了一场“一分钱救熊猫”活动,最后筹得1.3万美元,还亲自飞到北京,捐给中国。

大熊猫曾经在中美交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两国关系的破冰。在参观北京动物园时,总统夫人看到大熊猫,激动得不行,让记者不断给她拍照。

离别前的晚宴上,每个人面前摆着一盒熊猫牌香烟。夫人拿着烟盒反复看,嘴里念叨着:“真是太精美了,我太喜欢大熊猫了。”

正在这时,旁边的周总理说:“那我们送你一些吧。”

夫人问:“送我什么?香烟吗?”

周总理说:“不是,是大熊猫。”

一个美国记者听到这句话,饭也不吃了,马上往外跑,结果绊了一下,摔了一跤。还没等服务员过来扶,他就自己爬起来,跑出去发新闻稿。

这件事让很多不赞成尼克松访华的美国人,态度得到了转变:起码是有好处的,带回了大熊猫。

而多年后的这场捐款活动,让中国人更加意识到大熊猫的珍贵。因为受灾区主要在四川,也产生了只有四川才有熊猫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多地方建立了大熊猫饲养场,大家觉得,把熊猫关在笼子里,比在森林里风吹雨打好多了。四面有墙、头有屋顶,吃得饱,睡得香,又没有敌人,生活多美好呀。

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惯性:活着比自由重要。

还有不良专家过分强调大熊猫的繁殖遇到难题,进化走进了死胡同,需要人工繁殖,这更为圈养大熊猫提供了支持。

但外国专家认为,真正威胁大熊猫生存的,并不是竹子的死亡,而是环境破坏和偷猎行为。

那时,一张熊猫皮在国内的收购价是三千美元,卖到国外一万美元以上。按当时中美汇率1:1.9来算,卖一张熊猫皮就成了万元户。这对刚开始赚钱的中国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专家研究熊猫的一个做法是,给它们带上无线电跟踪颈圈,远程观察行为。有天,他们发现一个颈圈没了动静,找到后,发现旁边是堆熊猫的内脏。

这事惊动了国务院,时任总理下令彻查。很快破了案,原来是被一个村民给猎杀了。他留下了皮,肉不好吃,喂猪了。因为这件事,他被判了两年有期徒刑。

这样的刑期没太大震慑作用,直到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猎杀或走私熊猫皮,会被判处10以上徒刑,严重的还可能判死刑。

与此同时,森林砍伐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就在秦岭南破有一个长青林业局,成立的时间与这里确认大熊猫的时间同步。最高峰时林业局拥有2000名工人,还有同等数量的农民雇工。

一边是大家为找到新的熊猫激动而泣,一边是伐木工人在浑汗如雨。

1987年,救援活动结束,被圈养的108头熊猫中,死了33头。剩下的,有35头被送回到森林。还有40头,被卖给了动物园。它们将缩在铁笼的一角,在游客的围观下度过一生。

所以,乔治•夏勒很奇怪,政府更喜欢抓捕动物进行养殖,而不是保护其自然栖息地。书中,他写道:

政府不图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反而研究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真是应了一句中国的俗话:“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

03

当四川的大熊猫研究热火朝天的时候,陕西人对大熊猫的认知还是一片空白。直到一位北大教授的到来。

他名叫潘文石,幼年时受《鲁宾逊漂流记》的影响,爱上了野外生活,大学时便报考了北大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四川大熊猫研究项目启东时,他是成员之一。

他也不赞成饲养大熊猫,认为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让他们能够在更多的自然栖息地生存下去。

1984年秋天,当国内的救援运动甚嚣尘上时,他离开四川,来到了当时还不被关注的陕西秦岭,想独自考察大熊猫的生存条件。

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他发现过去的一千多年里,这里曾经很繁荣。因为古代从长安到汉中,要翻越秦岭,所以开拓了一条驿道,行人往来,经济就活跃起来。

唐代以后,经济中心东移,驿道逐渐荒废,山上的居民就搬走了。环境得到恢复,大熊猫便又返回来。这个发现给了他一个希望:如果终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大熊猫的生存是能转好的。

1985年,他带着学生正式进山考察。从北京坐35个小时的火车到汉中,再坐8小时汽车去佛坪,然后等着搭乘进山运输原木的汽车,到达野外工作站。

做研究,需要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对接,潘教授说话直,和官员闹了矛盾,人家不愿给他提供方便。最后,反而是长青林业局接待了他,提供基本住宿,还派人帮助寻找熊猫。

这是一个颇具讽刺的画面:一个破坏大熊猫环境的单位,接待了保护大熊猫的人。

大冬天的,秦岭寒气逼人,林业工人都下山了,他们为了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还得继续呆在山上。为了保住脸上的油脂,不能洗脸。因为有女生爱卫生,天天洗,结果长满了冻疮。

1985年,他们在山上救助了一头与众不同的熊猫,毛发的颜色不是黑白的,而是棕色的。这让秦岭熊猫更是独特于天下。这只熊猫,后来被送往西安动物园,游客称其为“金发女郎”。

秦岭的大熊猫,和当地村民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有时候,熊猫会钻进农民家的牛圈,把牛吓得四散而逃,它呆在里面休息。即使离开后多天,牛还不敢进圈。

有的熊猫病了,也会跑到农民家里。当地人都知道它们爱吃甜食,就煮一大锅稀饭,放一袋白糖,给它补充体力,然后再去找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来救助。

有一次,保护站的人在山上发现一只熊猫走路一瘸一拐,好像受了伤。跟踪上去悄悄用铺盖把头一蒙,捉住,原来是腿上扎了根木刺。一开始熊猫还反抗,发现包扎后疼痛减轻,就乖了很多。

之后几天,工作人员就在山上扎营,照顾熊猫,熬粥、蒸窝头、采集竹叶。熊猫尝到了甜头,伤好了也不走。有次工作人员出去巡山,饭做得迟了,熊猫一生气,把锅碗瓢盆给打翻了。

这可养不起。好好做了顿大餐,趁着大熊猫吃饱后,呼呼睡着了,大家赶快收拾行李离开。

1989年,潘文石给一只怀孕的雌性大熊猫“娇娇”带上了跟踪颈圈,观察她如何生下幼崽,幼崽如何一步步长大。这一跟就是多年,到了1996年,娇娇已经生了4个孩子。

大熊猫属于多夫多妻制,有很强的生育能力。在交配现场,几只雄性大熊猫,会为了争一只母熊猫大打出手,甚至负伤。而在动物园里,熊猫对房事却有些笨手笨脚。

只有在野外,才能施展真功夫。

这些研究说明,只要环境得当,熊猫完全有希望靠自己繁衍下去,不需要用人工繁殖来维持生存。而秦岭大熊猫幼仔的出生率及存活率都比较高,种群有能力自我延续。

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澄清很多自以为是的观念。比如,熊猫妈妈外出觅食时,会好几小时不回家。以前人们不了解,还以为小熊猫是被遗弃了,就抱回来饲养,等到妈妈回来,孩子没了。

真正的危险是森林被肆意砍伐。1989年后,长青林业局为了赚钱,加大了采伐强度,大量雇佣外地民工,基本上把一座山岭2600米以下的树木全砍完了。

1993年,潘文石联合28位科学家,给中央写信,建议禁止熊猫栖息地的森林采伐。这封信得到了时任副总理朱镕基的批示,要求立即停止林业局工作,安排职工转产。

两年后,国家又投资5500万元,在原来林场的区域,成立了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有了生的希望。

1999年,当潘文石重返秦岭时,发现以前运输木头的公路上已经草木丛生。而熊猫娇娇带着她的孩子,就生活在那里,已经有了孙子。

新世纪初,潘文石出版了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继续生存的机会》,长达84.5万字,详细论述了熊猫这个种群的特点和习性。

这是潘教授对秦岭大熊猫的重大贡献,也是秦岭大熊猫对整个大熊猫群体的贡献。

在一次演讲中,潘文石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深思:

无论人类的科学技术多发达,商业资本多富有,现代人至今仍承袭着自私和眼光短浅的天性。

04

2005年,秦岭大熊猫作为具有明显特征的种群,被世界科学家确认,拥有了和四川大熊猫同等的地位。但是相比起四川,陕西大熊猫依然是寂寞的,知名度不高。

一个主要原因是,四川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技术比较成熟,从上世纪80年代那场救援活动开始,就建立了饲养基地,已经成功繁殖了100多只大熊猫。

大部分被外国动物园租借,或者是作为礼物送出去的大熊猫,都是来自四川卧龙保护区。

不过,在四川人工繁殖的熊猫中,也有陕西的力量。1995年,秦岭一只名叫“白雪”的母熊猫嫁到卧龙,在6年的时间生了5胎,被称为“英雄母亲”。

但是2001年时,“白雪”趁饲养员不注意,自己打开了门上的挂锁,逃到了山里。费了很大劲,也没有找到,四川只好赔给秦岭一只年龄相仿的母熊猫。

看来,有一种熊猫,不管是笼子,还是家庭,都是关不住的。它永远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2015年,全国进行了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显示有1864只,其中四川1387只、甘肃132只,而陕西为345只,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为全国最高。

陕西大熊猫的特点就是野生,密度高,很容易看到。并且,还有金丝猴、羚牛等其他珍稀动物,生活一起。因此,科研人员或摄像师,都愿意来秦岭,要是去四川,只能看到圈养熊猫。

就连四川电视台,在拍摄纪录片《熊猫•野性回归》时,也没有去就近的卧龙,而是来到了秦岭。最后,这部片子还在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大奖。

所以,陕西大熊猫的知名度低,不是熊猫本身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省的发展、观念和做法有关。陕西也是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始终未能发力,也不够自信。

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有单位制作了一批纪念品,上面印着大雁塔、兵马俑等陕西特色元素。当时的佛坪熊猫已经小有名气,有人提议把熊猫也加上。

领导没同意:咱们还给成都宣传熊猫,这不是班门弄斧么?

2018年,四川省的旅游总收入突破了一万亿元大关,占全省GDP的比重24%,而陕西旅游的总收入是5994亿元,还有很大差距。

一副好牌,如果不会打,也会烂在手里。

2008年,好莱坞拍摄了《功夫熊猫》,三部加起来,在全球狂拦票房53亿美元。典型的中国元素,经过好莱坞的手调制出来,就是好看。

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物,也不是钱,而是人的意识。

陕西这两年也在改进,去年成立了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还举行了以“大美秦岭•熊猫陕西”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就在上个月,研究中心的熊猫珠珠,生了一对龙凤胎。

追赶,总比放弃好。就像《功夫熊猫》中,阿宝的一句台词:

You gotta let go that stuff from the past, cause it doesn't matter.The only thing it mattersis what you choose to be now.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因为无关紧要了。最重要的是,现在你要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部分参考资料:

《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亨利•尼克尔斯,三联书店

《我的秦岭邻居》,白忠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继续生存的机会》,潘文石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后的熊猫》,乔治•夏勒,上海译文出版社

《守望大熊猫》,雍严格 庞旸 ,科学普及出版社

《杨笃芳:发现秦岭熊猫第一人 》,白忠德

《秦岭大熊猫的前世今生》,柴广翰

《人类正在穿越生存瓶颈——潘文石教授在北京论坛上的演讲》

《拯救大熊猫》,纪录片